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9页 |
1.1.1 纳入标准 | 第9页 |
1.1.2 排除标准 | 第9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1 分组方法 | 第9-10页 |
1.3 评价指标 | 第10-11页 |
1.4 质量控制 | 第11页 |
1.5 统计方法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结果 | 第13-18页 |
2.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| 第13页 |
2.2 不同干预方式早产儿疼痛评分的变化比较 | 第13-14页 |
2.2.1 不同干预方式早产儿PIPP评分比较 | 第13-14页 |
2.2.2 不同干预方式早产儿NFCS评分比较 | 第14页 |
2.3 不同干预方式早产儿生理指标的变化 | 第14-16页 |
2.3.1 心率变化 | 第14-15页 |
2.3.2 呼吸频率的变化 | 第15-16页 |
2.3.3 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| 第16页 |
2.4 不同干预方式早产儿行为指标的变化 | 第16-18页 |
2.4.1 不同干预组啼哭开始时间和啼哭持续时间的比较 | 第16-17页 |
2.4.2 不同干预组疼痛面容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讨论 | 第18-25页 |
结论 | 第25-26页 |
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29页 |
综述 | 第2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附录 | 第40-4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