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理论依据 | 第12-15页 |
1.3.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12-13页 |
1.3.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| 第13-14页 |
1.3.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1.5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5页 |
1.5.2 论文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含义、内容和当代价值 | 第16-28页 |
2.1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含义 | 第16-21页 |
2.1.1 家风的定义与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1.2 中国传统家风的特征 | 第17-21页 |
2.2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内容 | 第21-24页 |
2.2.1 以尊老爱幼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家德 | 第21-22页 |
2.2.2 以道德引领为目的的优秀传统家训 | 第22-23页 |
2.2.3 以行为规范为核心的传统家规 | 第23页 |
2.2.4 以家风传承为核心的家谱 | 第23-24页 |
2.3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当代价值 | 第24-28页 |
2.3.1 有利于优化家庭教育,构建和谐新型家庭成员关系 | 第24-25页 |
2.3.2 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提高民族自信心 | 第25-26页 |
2.3.3 有利于强化社会整体道德建设,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 | 第26页 |
2.3.4 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实现中国梦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7页 |
3.1 当代社会变迁与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28-31页 |
3.1.1 当代社会变迁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传承与创新的积极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1.2 当代社会变迁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传承与创新的消极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2 当代社会风气与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1-33页 |
3.2.1 不良世风对家风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.2 过度的物欲遮蔽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2-33页 |
3.3 当代家庭变化与中国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3-37页 |
3.3.1 当代部分家庭重智轻德的教育阻碍了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4-35页 |
3.3.2 当代家庭结构变化冲击了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5-36页 |
3.3.3 封建道德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路径 | 第37-46页 |
4.1 国家层面:价值引导,规范约束 | 第37-40页 |
4.1.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引导 | 第37-39页 |
4.1.2 以“孝”为培育当代优秀家风的重点 | 第39-40页 |
4.1.3 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某些失德的家风 | 第40页 |
4.2 社会层面:舆论引领,环境营造 | 第40-42页 |
4.2.1 加大媒体正能量的宣传,为家风的传承发展创造好的舆论氛围 | 第40-41页 |
4.2.2 制定相应措施,为家风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| 第41-42页 |
4.2.3 建立联动机制,为家风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体系 | 第42页 |
4.3 家庭层面:提升素养,构建和谐 | 第42-46页 |
4.3.1 着力提高家长的素养 | 第42-43页 |
4.3.2 着力整理家庭教育的教材 | 第43-44页 |
4.3.3 着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