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降凝机理的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·润滑油 | 第9-11页 |
·基础油的种类 | 第9-10页 |
·添加剂的种类 | 第10-11页 |
·降凝剂简介 | 第11-16页 |
·降凝剂的主要类型 | 第12-14页 |
·降凝机理 | 第14-16页 |
·降凝机理研究的实验方法 | 第16页 |
·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 | 第16-19页 |
·基础油性质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·降凝剂结构性质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降凝剂在原油中形态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流变性和流动性 | 第18-19页 |
·降凝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19-23页 |
·降凝剂的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降凝剂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页 |
·降凝剂的发展趋势 | 第20-23页 |
·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甲基丙烯酸高级酯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| 第25-36页 |
·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6-28页 |
·合成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27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7-28页 |
·酯化产率的计算 | 第28页 |
·酯化产物的表征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1页 |
·酸醇摩尔比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催化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阻聚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反应时间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酯化反应最佳工艺的确定 | 第31-34页 |
·正交实验的设计 | 第31-32页 |
·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酯化产物的红外表征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降凝剂的合成与性质表征 | 第36-48页 |
·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3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6-41页 |
·聚合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反应原理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39页 |
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| 第39-4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·酯化产物的HNMR谱图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聚合物的FTIR表征 | 第43-44页 |
·降凝剂的溶解性 | 第44-45页 |
·降凝剂特性粘度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降凝剂的密度测定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降凝剂的应用及降凝机理研究 | 第48-5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48-49页 |
·降凝效果的测试 | 第49-51页 |
·降凝剂对加氢基础油的降凝效果 | 第49-50页 |
·降凝剂对石蜡基基础油降凝效果 | 第50页 |
·降凝剂对原油的降凝效果 | 第50-51页 |
·降凝机理的研究 | 第51-53页 |
·降凝剂加剂前后基础油形貌观测 | 第51-53页 |
·降凝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| 第53页 |
·降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3-58页 |
·加剂方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·降凝剂极性侧链碳原子数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降凝剂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降凝剂加入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引发剂加入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·创新点 | 第60页 |
·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