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2 文献评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意义与主要贡献 | 第17-19页 |
1.4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2页 |
2 特别处理制度和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 | 第22-30页 |
2.1 特别处理制度 | 第22-26页 |
2.1.1 特别处理制度 | 第23-24页 |
2.1.2 退市风险警示制度 | 第24-25页 |
2.1.3 新《上市规则》关于特别处理制度的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概念与分类 | 第26-27页 |
2.3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理论基础 | 第27-30页 |
3 上市公司摘帽条件放宽与政策效应的研究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1 新《上市规则》摘帽条件与旧规则比较 | 第30-32页 |
3.2 新《上市规则》摘帽条件的政策效应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新《上市规则》影响的*ST公司摘帽案例分析 | 第33-36页 |
4 摘帽条件放宽对上市公司摘帽的市场反应分析 | 第36-44页 |
4.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| 第37页 |
4.2 研究方法与分析步骤 | 第37-38页 |
4.3 上市公司摘帽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| 第38-44页 |
5 摘帽条件放宽对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比较分析 | 第44-52页 |
5.1 财务指标选择 | 第44页 |
5.2 问题假设和样本选取 | 第44-45页 |
5.3 ST公司的业绩比较——基于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4 ST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分析与稳定性检验 | 第46-52页 |
6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| 第52-56页 |
6.1 文章结论 | 第52-53页 |
6.2 相关建议 | 第53-54页 |
6.2.1 完善特别处理制度,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3页 |
6.2.2 监管部门加强企业信息披露,加大惩罚力度 | 第53-54页 |
6.2.3 提升上市公司能力,优化投资者结构 | 第54页 |
6.3 不足之处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