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濂墓志文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引言 | 第8-14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二、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| 第9-12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四、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| 第1章 宋濂的生平、成就及墓志文写作情况 | 第14-27页 |
| 1.1 宋濂的生平 | 第14-18页 |
| 1.1.1 生平 | 第14-16页 |
| 1.1.2 交游情况 | 第16-18页 |
| 1.2 宋濂的成就 | 第18-21页 |
| 1.2.1 文学成就 | 第18-20页 |
| 1.2.2 史学成就 | 第20页 |
| 1.2.3 哲学成就 | 第20-21页 |
| 1.3 宋濂的墓志文写作情况 | 第21-27页 |
| 1.3.1 晚年创作更加丰富 | 第22-23页 |
| 1.3.2 墓主身份多样化 | 第23-25页 |
| 1.3.3 多表达真情 | 第25-27页 |
| 第2章 宋濂墓志文的分类 | 第27-34页 |
| 2.1 亲属类 | 第27页 |
| 2.2 非亲属类 | 第27-34页 |
| 2.2.1 师友类 | 第27-30页 |
| 2.2.2 同僚类 | 第30-31页 |
| 2.2.3 慕名访及类 | 第31-32页 |
| 2.2.4 代他人作 | 第32-33页 |
| 2.2.5 其它 | 第33-34页 |
| 第3章 宋濂墓志文的史料价值 | 第34-40页 |
| 3.1 宋濂墓志文与元末明初社会研究 | 第34-36页 |
| 3.1.1 对元末明初社会黑暗的反映 | 第34-35页 |
| 3.1.2 对元末明初民生疾苦的反映 | 第35-36页 |
| 3.2 宋濂墓志文与《明史》列传比析 | 第36-40页 |
| 3.2.1 借鉴 | 第36-37页 |
| 3.2.2 差异 | 第37-40页 |
| 第4章 宋濂墓志文的文学特征 | 第40-51页 |
| 4.1 语言上 | 第40-42页 |
| 4.1.1 语言质朴文雅、简洁凝练 | 第40-41页 |
| 4.1.2 句式长短交错、骈散结合 | 第41-42页 |
| 4.2 形式上 | 第42-45页 |
| 4.2.1 多用“呜呼”加强情感 | 第42-43页 |
| 4.2.2 善于抓住细节 | 第43-44页 |
| 4.2.3 具有议论化倾向 | 第44-45页 |
| 4.3 内容上 | 第45-51页 |
| 4.3.1 人间真情的流露 | 第45-46页 |
| 4.3.2 忠孝节烈的反映 | 第46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附录 | 第54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