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| 第13-14页 |
1.3 常用干旱监测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3.1 热惯量法 | 第15页 |
1.3.2 植被指数法 | 第15-17页 |
1.3.3 蒸散模型法 | 第17页 |
1.3.4 微波法 | 第17-18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| 第20-23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0页 |
2.2 数据准备 | 第20-21页 |
2.3 遥感数据预处理 | 第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TVDI模型原理及应用 | 第23-33页 |
3.1 TVDI模型原理 | 第23-25页 |
3.1.1 归一化植被指数 | 第23页 |
3.1.2 地表温度 | 第23-24页 |
3.1.3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| 第24-25页 |
3.2 长江中游地区TVDI计算 | 第25-32页 |
3.2.1 归一化植被指数获取 | 第25-26页 |
3.2.2 陆地表面温度获取 | 第26-28页 |
3.2.3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计算 | 第28-30页 |
3.2.4 基于TVDI土壤相对湿度反演 | 第30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CWSI模型原理及应用 | 第33-58页 |
4.1 CWSI模型原理 | 第33-34页 |
4.2 SEBAL模型原理 | 第34-41页 |
4.2.1 地表净辐射通量 | 第35-37页 |
4.2.1.1 短波辐射 | 第36页 |
4.2.1.2 长波辐射 | 第36-37页 |
4.2.2 土壤热通量 | 第37页 |
4.2.3 显热通量 | 第37-39页 |
4.2.4 潜热通量 | 第39页 |
4.2.5 日蒸散量 | 第39-41页 |
4.3 Priestley-Taylor模型原理 | 第41-42页 |
4.3.1 干湿表常数 | 第41-42页 |
4.3.1.1 大气压力 | 第41页 |
4.3.1.2 干湿表常数 | 第41-42页 |
4.3.2 饱和水汽压-温度的曲线斜率 | 第42页 |
4.4 研究区域CWSI的计算 | 第42-57页 |
4.4.1 SEBAL模型计算结果 | 第42-54页 |
4.4.1.1 SEBAL模型中地表参数估算 | 第42-47页 |
4.4.1.2 SEBAL模型中的能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计算 | 第47-51页 |
4.4.1.3 日蒸散量反演及验证 | 第51-54页 |
4.4.2 Priestley-Taylor模型计算 | 第54-56页 |
4.4.3 CWSI反演 | 第56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干旱预警研究 | 第58-81页 |
5.1 近几年旱情月际变化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1.1 TVDI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1.2 CWSI结果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 近几年旱情年际变化分析 | 第61-71页 |
5.2.1 TVDI结果分析 | 第61-66页 |
5.2.2 CWSI结果分析 | 第66-71页 |
5.3 干旱与降水的关系 | 第71-72页 |
5.4 研究区干旱预警 | 第72-80页 |
5.4.1 干旱预警指数 | 第73-74页 |
5.4.1.1 降水距平百分率 | 第73页 |
5.4.1.2 旱情变化指数 | 第73-74页 |
5.4.1.3 干旱预警指数分级 | 第74页 |
5.4.2 干旱预警 | 第74-80页 |
5.4.2.1 短期干旱预警 | 第74-76页 |
5.4.2.2 长期干旱预警 | 第76-77页 |
5.4.2.3 基于叠加分析的干旱预警 | 第77-8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1页 |
6.2 展望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