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6-41页 |
·循环流化床简介 | 第16-19页 |
·工业应用简介 | 第16-18页 |
·基本概念介绍 | 第18-19页 |
·实验研究方法及规律 | 第19-23页 |
·轴向流动规律 | 第20页 |
·径向流动分布规律 | 第20-21页 |
·整体流化床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其它影响因素对CFB 床层内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数学建模 | 第23-30页 |
·数学模型分类 | 第23-26页 |
·CFB 数学建模一般化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 | 第30-34页 |
·三集总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十集总模型 | 第31-33页 |
·催化剂结焦失活模型 | 第33-34页 |
·再生器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再生烧焦动力学模型 | 第34-35页 |
·再生器流化床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整体模型 | 第36-40页 |
·典型FCC 过程描述 | 第36-37页 |
·典型整体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| 第37-40页 |
·本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| 第40-41页 |
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流体力学模型 | 第41-53页 |
·引言 | 第41页 |
·冷模实验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41页 |
·测量仪器 | 第41-42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42-47页 |
·充分发展段 | 第42-44页 |
·加速区模型 | 第44-47页 |
·完全发展区压力分布 | 第47页 |
·模型详细求解 | 第47-49页 |
·准确解出完全发展区的各流场参数 | 第48页 |
·加速段模型求解 | 第48-49页 |
·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·固体颗粒通量对轴向空隙率分布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表观气速对轴向空隙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轴向压力分布 | 第50-51页 |
·轴向压力梯度分布 | 第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变气速提升管模型 | 第53-61页 |
·引言 | 第53页 |
·基本模型方程 | 第53-54页 |
·充分发展段基本模型方程 | 第53页 |
·加速段模型方程 | 第53-54页 |
·模型求解流程图 | 第54-55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55-58页 |
·模型对变气速预测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结论与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模型预测定气速结果讨论 | 第58-60页 |
·固体颗粒通量对轴向空隙率分布的影响 | 第58页 |
·表观气速对轴向空隙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轴向压力分布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流动反应耦合模型与模拟计算 | 第61-71页 |
·引言 | 第61页 |
·反应器部分操作参数与调节方法 | 第61-64页 |
·反应压力 | 第61-62页 |
·反应温度 | 第62页 |
·反应时间 | 第62-63页 |
·剂油比 | 第63-64页 |
·反应动力学模型 | 第64-65页 |
·流动-反应耦合计算方法 | 第65-66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66-70页 |
·模型求解基本参数 | 第66-67页 |
·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再生器流动烧焦反应模型 | 第71-85页 |
·引言 | 第71页 |
·再生部分操作参数与调节方法 | 第71-73页 |
·再生温度 | 第71-72页 |
·再生器压力 | 第72页 |
·烟气过剩氧 | 第72页 |
·再生器藏量 | 第72-73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73-78页 |
·再生器流化模块 | 第73-74页 |
·再生器烧焦动力学 | 第74-76页 |
·再生器质量、能量平衡 | 第76-78页 |
·再生器底部压力 | 第78页 |
·催化剂输运系统模型 | 第78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78-80页 |
·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80-84页 |
·催化剂上碳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| 第80页 |
·烧焦烟气相对再生空气摩尔流率随再生器高度变化关系 | 第80-81页 |
·烟道气各组分的浓度分布 | 第81-82页 |
·再生器温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| 第82页 |
·再生催化剂含碳随高度变化分布 | 第82-83页 |
·贫氧再生条件下烟气组成 | 第83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附录 | 第94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