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语表 | 第9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22页 |
1.1 小麦的遗传改良 | 第10-12页 |
1.1.1 抗病虫害 | 第11页 |
1.1.2 抗逆境 | 第11页 |
1.1.3 提高产量 | 第11页 |
1.1.4 品质改良 | 第11-12页 |
1.2 小麦遗传转化受体 | 第12-13页 |
1.2.1 依赖组织培养的受体 | 第12页 |
1.2.2 不依赖组织培养的受体 | 第12-13页 |
1.3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基因枪轰击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农杆菌介导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小麦多基因聚合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4.1 传统杂交育种 | 第15-16页 |
1.4.2 转基因分子育种 | 第16-17页 |
1.5 水稻GS5、Ghd7基因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.1 GS5基因 | 第17-18页 |
1.5.2 Ghd7基因 | 第18页 |
1.6 转基因材料的鉴定 | 第18-21页 |
1.6.1 外源基因的整合 | 第19页 |
1.6.2 外源基因的转录 | 第19-20页 |
1.6.3 外源基因的翻译 | 第20页 |
1.6.4 外源基因的功能鉴定 | 第20-21页 |
1.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2-24页 |
2.1.1 供试小麦 | 第22页 |
2.1.2 质粒与菌种 | 第22-23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23-24页 |
2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4页 |
2.3 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3.1 受体培养 | 第24页 |
2.3.2 GS5和Ghd7基因转化小麦 | 第24-26页 |
2.3.3 转化材料的生根、移栽 | 第26-27页 |
2.3.4 分子检测 | 第27-28页 |
2.3.5 转基因小麦的农艺性状调查 | 第28页 |
2.3.6 小麦内颖及籽粒的石蜡切片观察 | 第28-29页 |
2.3.7 数据统计方法 | 第29-3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9页 |
3.1 幼胚分生组织团的诱导 | 第30-32页 |
3.1.1 小麦幼胚培养及分生组织团的形成 | 第30页 |
3.1.2 不同基因型小麦分生组织团诱导能力的比较 | 第30-32页 |
3.2 GS5和Ghd7基因的小麦遗传转化 | 第32-41页 |
3.2.1 GS5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鉴定 | 第32-34页 |
3.2.2 Ghd7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鉴定 | 第34-35页 |
3.2.3 GS5 & Ghd7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鉴定 | 第35-39页 |
3.2.4 单质粒与双质粒遗传转化的比较 | 第39-40页 |
3.2.5 基因枪轰击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3.3 T_4代转GS5基因株系的鉴定与筛选 | 第41-49页 |
3.3.1 PCR鉴定 | 第41-42页 |
3.3.2 农艺性状调查 | 第42-46页 |
3.3.3 GS5基因的表达 | 第46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2页 |
4.1 小麦幼胚分生组织团的诱导 | 第49页 |
4.2 不同转化方法实现遗传转化 | 第49-50页 |
4.3 GS5基因对转基因小麦后代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4 GS5 & Ghd7共转化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4.5 创新之处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4页 |
附录1 质粒提取 | 第64-65页 |
附录2 基因枪仪器操作方法 | 第65-66页 |
附录3 小麦DNA提取 | 第66-67页 |
附录4 小麦全RNA提取 | 第67-68页 |
附录5 石蜡切片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