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1-13页 |
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2.1.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| 第13页 |
2.1.2 平衡发展理论 | 第13页 |
2.1.3 马克思、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4 社会管理理论 | 第14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2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2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2.2.3 简要评价 | 第18-19页 |
3 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概述 | 第19-23页 |
3.1 新农村建设概述 | 第19-20页 |
3.1.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| 第19页 |
3.1.2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| 第19-20页 |
3.2 城乡发展一体化概述 | 第20-21页 |
3.2.1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3.2.2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容 | 第21页 |
3.3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3.3.1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的 | 第21页 |
3.3.2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| 第21-23页 |
4 苏州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 | 第23-37页 |
4.1 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措施 | 第23-27页 |
4.1.1“三形态”科学规划区域发展重心 | 第23页 |
4.1.2“三集中”合理整合资源 | 第23页 |
4.1.3“三置换”保障农民权益 | 第23-24页 |
4.1.4“三大合作”重点发展集体经济 | 第24页 |
4.1.5“四化同步”强调发展农业现代化 | 第24-25页 |
4.1.6“五大统筹”确保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| 第25-27页 |
4.2 苏州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措施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作用 | 第27-32页 |
4.2.1 壮大集体经济、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加快农村生产发展 | 第27页 |
4.2.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| 第27-29页 |
4.2.3 发展城乡社保一体化的措施保障农民富裕生活 | 第29-30页 |
4.2.4 提倡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的措施营造农村文明乡风 | 第30页 |
4.2.5 探索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维护农村村容整洁 | 第30-31页 |
4.2.6 推行基层民主法治化的措施实现农村民主管理 | 第31-32页 |
4.3 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下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7页 |
4.3.1 监管制度不完整 | 第32页 |
4.3.2 农民集中居住的弊端 | 第32-34页 |
4.3.3 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理体制不健全 | 第34页 |
4.3.4 农民利益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4.3.5 农村人才资源缺乏 | 第35-37页 |
5 完善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| 第37-43页 |
5.1 建立全面的监管制度 | 第37-38页 |
5.1.1 建立全面的资金监管制度 | 第37页 |
5.1.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制度 | 第37-38页 |
5.2 创新农民集中居住体制 | 第38-39页 |
5.2.1 因地制宜选择农民居住方式 | 第38页 |
5.2.2 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| 第38页 |
5.2.3 优化农村新社区管理方式 | 第38-39页 |
5.3 健全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| 第39页 |
5.3.1 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机制 | 第39页 |
5.3.2 加强资金投入 | 第39页 |
5.3.3 引入多元管理方式 | 第39页 |
5.4 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| 第39-41页 |
5.4.1 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权的处置权 | 第39-40页 |
5.4.2 提高农民对自身合法权益的表达意识 | 第40页 |
5.4.3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 | 第40-41页 |
5.5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| 第41-43页 |
5.5.1 提高政府投入 | 第41页 |
5.5.2 维护新型职业农民的继续培训体系 | 第41页 |
5.5.3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| 第41-42页 |
5.5.4 正确引导农民培训的舆论导向 | 第42-43页 |
6 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