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一、元稹江陵之贬考略 | 第12-16页 |
(一) 中唐的时代环境 | 第12页 |
(二) 元稹的政治理想 | 第12-14页 |
(三) 江陵之贬的缘由 | 第14-16页 |
二、元稹被贬江陵时期创作心态的转变 | 第16-25页 |
(一) 政治心态的转变 | 第16-18页 |
1. 被贬之前:权道济世,雷厉风行 | 第16页 |
2. 初到江陵:激愤难平,负气自伤 | 第16-17页 |
3. 谪居既久:进退失据,变而通之 | 第17-18页 |
(二) 婚恋心态的转变 | 第18-22页 |
1. 被贬之前:风流薄幸,以仕例婚 | 第19-20页 |
2. 初到江陵:怀人伤悼,抚存感往 | 第20-21页 |
3. 谪居既久:缠绵哀婉,深情恳切 | 第21-22页 |
(三) 人生态度的转变 | 第22-25页 |
1. 被贬之前:急功近利,锐于用事 | 第22-23页 |
2. 初到江陵:自伤自艾,顿悟顿修 | 第23-24页 |
3. 谪居既久:心入空门,心外无物 | 第24-25页 |
三、元稹江陵诗风形成原因分析 | 第25-34页 |
(一) 空间变化带来的创作灵感 | 第25-28页 |
1. 学佛求仙,闲心易到禅 | 第25-26页 |
2. 巫风遗俗,便续古《离骚》 | 第26-28页 |
(二) 交游唱和带来的创作激情 | 第28-31页 |
1. 次韵相酬,从和意到和韵 | 第29-30页 |
2. 长篇排律,连环式的唱和 | 第30-31页 |
(三) 荆楚文化带来的创作新变 | 第31-34页 |
1. 语言上学楚辞神秘浪漫 | 第31-32页 |
2. 手法上学杜甫比兴寄托 | 第32-34页 |
四、元稹江陵诗歌思想内容分析 | 第34-40页 |
(一) 感伤诗 | 第35-36页 |
(二) 叙事诗 | 第36页 |
(三) 咏物诗 | 第36-37页 |
(四) 论俗诗 | 第37-38页 |
(五) 艳情诗 | 第38页 |
(六) 悼亡诗 | 第38-40页 |
五、元稹江陵诗歌艺术风格分析 | 第40-44页 |
(一) 沉郁哀婉的感情基调 | 第40-41页 |
(二) 比兴寄托的写作手法 | 第41页 |
(三) 凄清冷落的诗歌意境 | 第41-42页 |
(四) 浅切平易的语言特色 | 第42-44页 |
六、元稹江陵诗的地位与影响 | 第44-48页 |
(一) 改变了唱和诗的体制 | 第44-45页 |
(二) 促使了元和体的形成 | 第45-46页 |
(三) 推动了新乐府的发展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