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0-12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2.1.1 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| 第12页 |
2.1.2 心血管风险的概念 | 第12页 |
2.1.3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2.1.4 自评估的概念 | 第13页 |
2.2 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2.2.1 运动对心血管的重要性 | 第13-14页 |
2.2.2 运动引起的心血管风险 | 第14-15页 |
2.3 影响心血管机能及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分析 | 第15-19页 |
2.3.1 年龄 | 第15页 |
2.3.2 遗传 | 第15页 |
2.3.3 腰围、身体质量指数、腰臀比 | 第15-16页 |
2.3.4 体力活动 | 第16页 |
2.3.5 高血压 | 第16-17页 |
2.3.6 吸烟、饮酒 | 第17页 |
2.3.7 平衡饮食 | 第17-18页 |
2.3.8 心理压力 | 第18页 |
2.3.9 血糖、血脂 | 第18-19页 |
2.4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| 第19-24页 |
2.4.1 国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4.2 国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 | 第20-24页 |
3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3.1.1 样本来源与抽样条件 | 第24页 |
3.1.2 确定研究对象与分组 | 第24-25页 |
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25-30页 |
3.3.1 问卷调查法 | 第25-26页 |
3.3.2 实验室测试法 | 第26-28页 |
3.3.3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判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3.3.4 数理统计法 | 第29-30页 |
4 结果 | 第30-44页 |
4.1 不同年龄组的运动中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 | 第30页 |
4.2 男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影响因素的筛选 | 第30-33页 |
4.2.1 男性运动中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ST段下压值及各相关指标的比较 | 第30-32页 |
4.2.2 各影响因素与男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的相关分析 | 第32-33页 |
4.2.3 各影响因素与男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33页 |
4.3 女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影响因素的筛选 | 第33-36页 |
4.3.1 女性运动中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ST段下压值及各相关指标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4.3.2 各影响因素与女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的相关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.3 各影响因素与女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36页 |
4.4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的建立 | 第36-40页 |
4.4.1 男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4.2 女性运动中心电图ST段下压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5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评分规则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4.5.1 男性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评分规则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4.5.2 女性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评分规则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6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的应用效果检验 | 第42-44页 |
5 讨论 | 第44-50页 |
5.1 男性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的建立与评价 | 第44-46页 |
5.2 女性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的建立与评价 | 第46-47页 |
5.3 运动中心血管风险自评估工具应用效果的评价 | 第47-48页 |
5.4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| 第48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录A | 第58-66页 |
附录B | 第66-6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