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3 混凝土动态损伤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2 RKPM与混凝土HJC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| 第19-36页 |
2.1 再生核形函数 | 第19-22页 |
2.1.1 再生核形函数 | 第19-21页 |
2.1.2 核函数 | 第21-22页 |
2.2 拉格朗日无网格算法 | 第22-23页 |
2.3 半拉格朗日再生核近似 | 第23-25页 |
2.4 节点质量和密度更新 | 第25-26页 |
2.5 积分方案 | 第26-30页 |
2.5.1 稳定相容节点积分(SCNI) | 第27-28页 |
2.5.2 稳定非相容节点积分(SNNI) | 第28-30页 |
2.6 中心差分法 | 第30-31页 |
2.6.1 中心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0-31页 |
2.6.2 中心差分法的计算步骤 | 第31页 |
2.7 混凝土HJC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| 第31-35页 |
2.7.1 混凝土HJC模型简介 | 第31-34页 |
2.7.2 混凝土HJC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基于VC6++的RKPM程序设计 | 第36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36页 |
3.2 前处理程序设计 | 第36-38页 |
3.2.1 基本数据与变量 | 第36-37页 |
3.2.2 程序设计思路 | 第37-38页 |
3.3 RKPM计算程序设计 | 第38-45页 |
3.3.1 程序设计说明 | 第38-39页 |
3.3.2 数据结构与类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3.3 程序计算流程 | 第41-43页 |
3.3.4 程序扩充方法 | 第43-45页 |
3.4 后处理程序设计 | 第45页 |
3.5 本质边界条件处理 | 第45-51页 |
3.5.1 局部坐标变换法 | 第46-47页 |
3.5.2 完全转换法 | 第47-49页 |
3.5.3 本质边界条件的程序实现 | 第49页 |
3.5.4 本质边界条件算例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6 求解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6页 |
3.6.1 核函数对求解精度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6.2 节点影响域大小对求解精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6.3 节点分布密度对求解精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4 高应变率下混凝土构件损伤的数值模拟 | 第57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混凝土HJC模型的实施 | 第57-59页 |
4.2.1 应变增量计算理论 | 第57-59页 |
4.2.2 节点失效判断及实现 | 第59页 |
4.3 基于ABAQUS混凝土HJC模型的二次开发 | 第59-62页 |
4.4 算例 1 | 第62-63页 |
4.4.1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62-63页 |
4.4.2 计算结果整理与分析 | 第63页 |
4.5 算例 2 | 第63-65页 |
4.5.1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63-64页 |
4.5.2 计算结果整理与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6 算例 3 | 第65-67页 |
4.6.1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65-66页 |
4.6.2 计算结果整理与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5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5.2 展望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