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1.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1.3.1 创新方面 | 第13页 |
1.3.2 不足方面 | 第13-14页 |
2.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5-17页 |
3.A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| 第17-26页 |
3.1 A银行的基本情况 | 第17-19页 |
3.1.1 基本简介及发展沿革 | 第17-18页 |
3.1.2 组织机构及信贷业务流程 | 第18-19页 |
3.2 不良贷款现状描述 | 第19-21页 |
3.2.1 不良贷款增速快、隐患大 | 第19-20页 |
3.2.2 不良贷款集中在小微企业 | 第20页 |
3.2.3 不良贷款集中在批零业和制造业 | 第20-21页 |
3.3 不良贷款特点分析 | 第21-23页 |
3.3.1 近三年来不良贷款呈现爆发式增长 | 第21-22页 |
3.3.2 小微企业始终是不良贷款重灾区 | 第22页 |
3.3.3 批发业、制造业为不良贷款集中地 | 第22-23页 |
3.4 A银行不良贷款典型案例 | 第23-24页 |
3.4.1 小微粮食加工企业的典型案例 | 第23-24页 |
3.4.2 钢贸企业的典型案例 | 第24页 |
3.5 小结 | 第24-26页 |
4.A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剖析 | 第26-34页 |
4.1 外部因素 | 第26-29页 |
4.1.1 政策环境 | 第26页 |
4.1.2 经济环境 | 第26-27页 |
4.1.3 社会环境 | 第27-28页 |
4.1.4 法制环境 | 第28-29页 |
4.1.5 行业环境 | 第29页 |
4.2 内部因素 | 第29-34页 |
4.2.1 风控制度缺乏针对性,“一刀切”体制严重 | 第30页 |
4.2.2 组织架构重叠,权责利不清 | 第30-31页 |
4.2.3 人力资源管理与风控体系脱节 | 第31-32页 |
4.2.4 不良贷款奖罚机制不明且缺乏延续性 | 第32页 |
4.2.5 审批集中管理,无法贴近市场 | 第32-33页 |
4.2.6 风控贷后管理上缺乏及时应变的应急机制 | 第33-34页 |
5.A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治理研究 | 第34-41页 |
5.1 强化风险意识,注重谨慎性信贷文化建设 | 第34-35页 |
5.1.1 信贷业务要以风险管理为先 | 第34页 |
5.1.2 信贷发展必须要转变经营观念 | 第34页 |
5.1.3 信贷人员要坚守职业道德 | 第34-35页 |
5.2 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,提升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 | 第35-38页 |
5.2.1 梳理经营机构,分级定责 | 第35页 |
5.2.2 做实贷前调查,把好信贷准入关口 | 第35-36页 |
5.2.3 规范审查核准,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| 第36页 |
5.2.4 落实贷后“实管”,保障业务健康发展 | 第36-37页 |
5.2.5 加强风险排查,缓释化解风险贷款 | 第37-38页 |
5.2.6 加强组织领导,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 | 第38页 |
5.3 强化责任意识,提高信贷队伍素质 | 第38-39页 |
5.3.1 加强信贷专家队伍建设 | 第38-39页 |
5.3.2 实施从业人员退出机制 | 第39页 |
5.4 健全奖罚制度,确保不良贷款奖罚分明持续 | 第39-40页 |
5.4.1 建立健全信贷奖罚机制 | 第39页 |
5.4.2 建立不良贷款终身制管理 | 第39-40页 |
5.5 加强机构合作,逐步建立强化信息透明度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附件1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