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8页 |
二、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8-1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四、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渊源流变与基本内涵 | 第13-23页 |
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7页 |
一、夏商周儒家德治思想的萌芽时期 | 第13页 |
二、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确立时期 | 第13-14页 |
三、秦朝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低谷时期 | 第14-15页 |
四、两汉儒家德治思想的完善时期 | 第15-16页 |
五、汉代以后儒家德治思想的沉浮发展时期 | 第16-17页 |
六、近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时期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| 第17-22页 |
一、仁者爱人,为政以德 | 第18-19页 |
二、以民为本,修己安民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为国以礼,德主刑辅 | 第20-21页 |
四、选贤任能,德才并举 | 第21-2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局限 | 第23-29页 |
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价值 | 第23-26页 |
一、为封建专制统治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合法性资源 | 第23-24页 |
二、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利于封建社会的长久发展 | 第24页 |
三、儒家德治思想强调君德官德利于改良封建专制统治 | 第24-25页 |
四、儒家德治思想对德法关系的阐述是思想上的进步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局限 | 第26-28页 |
一、儒家德治思想向往“人治”,维护君主专制 | 第26-27页 |
二、儒家德治思想重德轻法,忽视法律的重要地位 | 第27页 |
三、儒家德治思想追求“有道”的理想社会,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| 第27-2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分析 | 第29-42页 |
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在国外的现代价值 | 第29-33页 |
一、儒家德治思想在新加坡的现代价值 | 第29-31页 |
二、儒家德治思想在韩国的现代价值 | 第31-33页 |
三、儒家德治思想在国外的现代价值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3页 |
第二节 儒家德治思想在我国的现代价值 | 第33-37页 |
一、儒家德治思想在落实习近平治国理念中的价值 | 第34-35页 |
二、儒家德治思想在处理我国德法关系上的价值 | 第35-36页 |
三、儒家德治思想在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原则上的价值 | 第36页 |
四、儒家德治思想在我国开展道德教育上的价值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实现儒家德治思想现代价值的路径分析 | 第37-40页 |
一、加强德治思想的宣传教育,发挥其政治文化的强大功能 | 第37-38页 |
二、突出时代特色,坚持“依法治国”与“以德治国”相结合 | 第38-39页 |
三、践行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,关注民生问题 | 第39页 |
四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,优化官德考评机制 | 第39-40页 |
五、在全社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,促进全民道德素质提高 | 第4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