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9页 |
1 “共谋,指使或者参与策划”的理解问题 | 第9-19页 |
1.1 对于“共谋”的理解 | 第9-12页 |
1.1.1 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| 第9-10页 |
1.1.2 问题的争议及评析 | 第10-11页 |
1.1.3 问题的解决 | 第11-12页 |
1.2 对于“指使或者参与策划”的理解 | 第12-14页 |
1.2.1 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2.2 问题的争议与评析 | 第13-14页 |
1.2.3 问题的解决 | 第14页 |
1.3 “共谋”与“指使或参与策划”的关系问题 | 第14-19页 |
1.3.1 理论层面的争议及评析 | 第14-17页 |
1.3.2 司法实践的争议及评析 | 第17-19页 |
2 不同主体之间共同挪用的定性问题 | 第19-29页 |
2.1 不同身份的主体共同实施挪用公款行为的定性 | 第19-23页 |
2.1.1 利用其中一方的职务便利共同实施挪用公款 | 第19-20页 |
2.1.2 国家工作人员,公司、企业人员利用各自职务便利共同实施挪用公款 | 第20-22页 |
2.1.3 问题的解决 | 第22-23页 |
2.2 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挪用公款行为的定性 | 第23-29页 |
2.2.1 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2.2.2 问题的争议及评析 | 第25-26页 |
2.2.3 问题的解决 | 第26-29页 |
3 挪用人与使用人的故意内容不一致时的处理问题 | 第29-35页 |
3.1 挪用人和使用人的使用目的不一致的认定 | 第29-32页 |
3.1.1 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1.2 问题的争议及评析 | 第30-31页 |
3.1.3 问题的解决 | 第31-32页 |
3.2 挪用公款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| 第32-35页 |
3.2.1 相关案例及引发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3.2.2 问题的争议及评析 | 第33-34页 |
3.2.3 问题的解决 | 第34-35页 |
结束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