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20-22页 |
1.4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1.4.2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大学生礼仪概述 | 第22-32页 |
2.1 大学生礼仪相关理论阐释 | 第22-26页 |
2.1.1 大学生礼仪的涵义 | 第22-23页 |
2.1.2 大学生礼仪的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1.3 大学生礼仪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1.4 大学生的礼仪素质 | 第25-26页 |
2.2 大学生礼仪的形成过程 | 第26-27页 |
2.2.1 提高大学生的礼仪认识 | 第26页 |
2.2.2 陶冶大学生的礼仪情感 | 第26页 |
2.2.3 锻炼大学生的礼仪意志 | 第26-27页 |
2.2.4 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习惯 | 第27页 |
2.3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| 第27-29页 |
2.3.1 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| 第27-28页 |
2.3.2 推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| 第28页 |
2.3.3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| 第28-29页 |
2.3.4 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发展 | 第29页 |
2.4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的涵养 | 第29-32页 |
2.4.1 重义轻利:礼仪培养的价值目标 | 第29-30页 |
2.4.2 尊师重教:师生礼仪的优良传统 | 第30页 |
2.4.3 仁爱孝悌:家庭礼仪的内在意蕴 | 第30-31页 |
2.4.4 修身律己:礼仪培养的路径选择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大学生礼仪的基本现状 | 第32-41页 |
3.1 大学生礼仪的积极表现 | 第32-35页 |
3.1.1 高度认同礼仪的重要性 | 第32-33页 |
3.1.2 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 | 第33-34页 |
3.1.3 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修养 | 第34-35页 |
3.2 大学生礼仪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5-41页 |
3.2.1 自身礼仪素质诸要素发展失衡 | 第35-37页 |
3.2.2 礼仪价值观呈现功利化倾向 | 第37-38页 |
3.2.3 校园公共礼仪素养有待提升 | 第38-39页 |
3.2.4 日常生活礼仪有失规范性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大学生礼仪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41-52页 |
4.1 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 | 第41-44页 |
4.1.1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片面 | 第41-43页 |
4.1.2 大学生礼仪认识存在偏差 | 第43页 |
4.1.3 大学生礼仪自律状况不佳 | 第43-44页 |
4.2 家庭礼仪教育缺位 | 第44-46页 |
4.2.1 家长礼仪教育意识薄弱 | 第44-45页 |
4.2.2 家庭礼仪教育环境缺失 | 第45-46页 |
4.2.3 传统“孝爱”文化淡漠 | 第46页 |
4.3 高校礼仪教育发展滞后 | 第46-49页 |
4.3.1 礼仪课程设置有待规范 | 第46-47页 |
4.3.2 礼仪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| 第47-48页 |
4.3.3 校园礼仪氛围日渐淡薄 | 第48-49页 |
4.3.4 礼仪教师素养尚待提升 | 第49页 |
4.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| 第49-52页 |
4.4.1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干扰 | 第49-50页 |
4.4.2 社会大环境中礼仪氛围的缺失 | 第50-51页 |
4.4.3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冲击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大学生良好礼仪的教育策略 | 第52-63页 |
5.1 以自我教育为中心,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| 第52-54页 |
5.1.1 培养大学生礼仪素质 | 第52-53页 |
5.1.2 拓展大学生礼仪知识 | 第53页 |
5.1.3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| 第53-54页 |
5.2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,优化礼仪教育环境 | 第54-56页 |
5.2.1 转变家长礼仪教育观念 | 第54-55页 |
5.2.2 营造和谐的家庭礼仪氛围 | 第55-56页 |
5.2.3 发挥家长的礼仪示范作用 | 第56页 |
5.3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,完善礼仪教育体系 | 第56-60页 |
5.3.1 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| 第56-57页 |
5.3.2 完善高校学生礼仪行为管理制度 | 第57-58页 |
5.3.3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| 第58-59页 |
5.3.4 提升高校礼仪教师专业素养 | 第59页 |
5.3.5 健全礼仪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| 第59-60页 |
5.4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,营造社会礼仪氛围 | 第60-63页 |
5.4.1 营造崇尚礼仪的社会氛围 | 第60-61页 |
5.4.2 形成积极的社会礼仪价值观 | 第61页 |
5.4.3 开展广泛参与的礼仪实践活动 | 第61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2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