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1 绪论 | 第13-19页 | 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 
| 1.2 SF_6断路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趋势 | 第15-16页 | 
| 1.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 
| 1.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7-19页 | 
| 2 电弧及仿真理论模型 | 第19-37页 | 
| 2.1 电弧 | 第19-26页 | 
| 2.1.1 弧光放电及其特点 | 第19-21页 | 
| 2.1.2 电弧的组成部分 | 第21-23页 | 
| 2.1.3 电弧的发生条件 | 第23页 | 
| 2.1.4 电弧的物理特性 | 第23-25页 | 
| 2.1.5 电弧的分类和熄灭 | 第25-26页 | 
| 2.2 SF_6气体的特性 | 第26-35页 | 
| 2.2.1 SF_6气体的基本特性 | 第26-28页 | 
| 2.2.2 SF_6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| 第28-31页 | 
| 2.2.3 SF_6气体的放电特性 | 第31-35页 | 
| 2.3 理论模型 | 第35-37页 | 
| 3 基于COMSOL的SF_6断路器灭弧室的数值模拟 | 第37-45页 | 
| 3.1 关于COMSOL | 第37-38页 | 
| 3.1.1 COMSOL的基本介绍 | 第37-38页 | 
| 3.1.2 COMSOL软件仿真的基本操作流程 | 第38页 | 
| 3.2 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8-40页 | 
| 3.2.1 模拟电荷法 | 第39页 | 
| 3.2.2 优化模拟电荷法 | 第39页 | 
| 3.2.3 有限差分法 | 第39页 | 
| 3.2.4 有限元法 | 第39-40页 | 
| 3.2.5 边界元法 | 第40页 | 
| 3.3 高压SF_6断路器灭弧室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5页 | 
| 3.3.1 几何模型实体构建 | 第40-42页 | 
| 3.3.2 网格剖分 | 第42-43页 | 
| 3.3.3 材料定义 | 第43页 | 
| 3.3.4 物理场选择 | 第43页 | 
| 3.3.5 求解 | 第43-44页 | 
| 3.3.6 后处理 | 第44-45页 | 
| 4 SF6断路器开断电弧的动态演变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| 第45-59页 | 
| 4.1 110kV高压SF_6断路器灭弧室内电弧电场的动态演变 | 第45-52页 | 
| 4.1.1 高压SF_6断路器在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弧电场的分布 | 第45-47页 | 
| 4.1.2 高压SF_6断路器在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弧的电位线分布 | 第47-49页 | 
| 4.1.3 高压SF_6断路器在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弧的电场强度分布图 | 第49-51页 | 
| 4.1.4 小结 | 第51-52页 | 
| 4.2 110kV高压SF_6断路器灭弧室内电弧的离子动态演变 | 第52-59页 | 
| 4.2.1 高压SF_6断路器在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弧正离子浓度分布 | 第52-54页 | 
| 4.2.2 高压SF_6断路器不同开距下灭弧室内电弧负离子浓度分布 | 第54-57页 | 
| 4.2.3 小结 | 第57-59页 | 
| 5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 
| 5.1 总结 | 第59页 | 
| 5.2 展望 | 第59-61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 
| 致谢 | 第65-67页 | 
|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