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对我国原油进口问题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有关垄断行业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3 有关优化垄断性行业方式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7-21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3.3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原油进口市场开放模式概述及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1 原油进口市场开放模式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1.1 原油进口开放模式提出背景 | 第21页 |
2.1.2 原油进口市场开放模式含义及衡量指标 | 第21-22页 |
2.1.3 原油进口开放模式与原油进口开放程度的关系 | 第22页 |
2.2 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2.2.1 产业组织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2 寡占博弈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3 社会经济福利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我国原油进口市场选择开放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5-41页 |
3.1 我国原油进口市场管理模式演进历程与市场结构 | 第25-31页 |
3.1.1 我国原油进口市场管理模式演进历程 | 第25-28页 |
3.1.2 名义开放模式下的我国原油进口市场结构 | 第28-31页 |
3.2 名义开放模式下原油进口开放程度现状 | 第31-33页 |
3.3 我国原油进口市场“纵向一体化”模型构建 | 第33-36页 |
3.3.1 模型假设 | 第33-34页 |
3.3.2 基础模型构建 | 第34-36页 |
3.4 不同模式下社会福利对比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4.1 名义开放模式:不放开上游要素市场 | 第37页 |
3.4.2 开放模式:放开上游要素市场 | 第37-38页 |
3.4.3 社会福利对比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4章 原油进口市场的最优开放模式选择分析 | 第41-49页 |
4.1 不同开放模式构建 | 第41-42页 |
4.2 不同开放模式下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| 第42-48页 |
4.2.1 模式一:完全放开原油进口市场模式的社会福利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2 模式二:寡头市场的进口结构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3 模式三:国有企业主导下的进口市场结构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.4 模式二与模式三的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原油进口开放模式实施路径与建议 | 第49-54页 |
5.1 原油进口开放模式实施路径 | 第49-51页 |
5.1.1 开放模式实施原则 | 第49-50页 |
5.1.2 实施开放模式的进度规划 | 第50-51页 |
5.2 开放模式实施的具体建议 | 第51-54页 |
5.2.1 取消国企对原油销售权的垄断和“排产计划” | 第51页 |
5.2.2 科学设置准入标准,保证市场高效运作 | 第51-52页 |
5.2.3 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,发挥主导作用 | 第52页 |
5.2.4 完善我国能源金融市场,为油企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| 第52-53页 |
5.2.5 加强我国石油定价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| 第54-55页 |
6.1 本研究主要结论 | 第54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