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引言 | 第8-16页 |
1.1 黄栌枯萎病 | 第8-9页 |
1.1.1 黄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| 第8-9页 |
1.1.2 黄栌枯萎病的病原菌 | 第9页 |
1.2 大丽轮枝菌形成的微菌核 | 第9-11页 |
1.2.1 微菌核的生物学特性 | 第9页 |
1.2.2 微菌核的萌发 | 第9-10页 |
1.2.3 微菌核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3 大丽轮枝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3.1 大丽轮枝菌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3.2 转录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4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4.1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| 第13页 |
1.4.2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4页 |
1.6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6页 |
2.1 实验使用的菌株、质粒、培养基等材料 | 第16-18页 |
2.1.1 实验菌株 | 第16页 |
2.1.2 质粒与试剂 | 第16页 |
2.1.3 培养基 | 第16-1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8-26页 |
2.2.1 菌株的保存 | 第18页 |
2.2.2 PCR体系与程序 | 第18-19页 |
2.2.3 DNA片段的凝胶电泳及回收 | 第19页 |
2.2.4 质粒酶切与连接 | 第19-20页 |
2.2.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| 第20页 |
2.2.6 质粒提取 | 第20页 |
2.2.7 载体的构建 | 第20-21页 |
2.2.8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| 第21页 |
2.2.9 验证转化子 | 第21页 |
2.2.10 Southren blotting验证抗性片段插入拷贝数 | 第21-23页 |
2.2.11 表型观察 | 第23-24页 |
2.2.12 Pro::GFP荧光观察 | 第24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9页 |
3.1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和序列分析 | 第26-33页 |
3.1.1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 | 第26-27页 |
3.1.2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1.3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特异性分析 | 第33页 |
3.2 VDCHTF1和VDCHTF7启动子表达模式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2.1 设计启动子的引物 | 第33-34页 |
3.2.2 C_2H_2-Homeobox家族基因的启动子的克隆 | 第34-36页 |
3.2.3 Pro::GFP载体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3.2.4 C_2H_2-Homeobox家族基因的Pro::GFP转化子的获得 | 第38页 |
3.2.5 C_2H_2-Homeobox家族基因的Pro::GFP的荧光观察 | 第38-41页 |
3.2.6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 VDCHTF4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| 第42-49页 |
3.3.1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| 第42-47页 |
3.3.2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 | 第47页 |
3.3.3 突变体的筛选 | 第47-49页 |
4 结论 | 第49-50页 |
5 讨论 | 第50-52页 |
5.1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在轮枝菌中的扩张 | 第50-51页 |
5.2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基因在微菌核形成过程的表达差异 | 第51页 |
5.3 C_2H_2-HOMEOBOX转录因子在微菌核形成中可能的作用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6-57页 |
第一导师简介 | 第57-58页 |
第二导师简介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