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无障碍识别”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2章“无障碍识别”的理念 | 第12-16页 |
2.1 初识“无障碍识别” | 第12-13页 |
2.2“行为无障碍”走向“无障碍通用设计” | 第13-14页 |
2.3 空间品质催生“无障碍识别” | 第14-16页 |
第3章“无障碍识别”的发展 | 第16-36页 |
3.1“无障碍识别”的影响因素 | 第16-28页 |
3.1.1 图形的形态对识别的影响 | 第17-20页 |
3.1.2 文字的识别因素 | 第20-22页 |
3.1.3 视觉、心理的因素 | 第22-24页 |
3.1.4 色彩的识别因素影响 | 第24-26页 |
3.1.5 其他关联的识别影响因素 | 第26-28页 |
3.2 实现“无障碍识别”环境的有效办法 | 第28-30页 |
3.2.1 提高图形识别率 | 第28-29页 |
3.2.2 引用已知图形法 | 第29-30页 |
3.3 在公共空间中“无障碍识别”的价值 | 第30-36页 |
3.3.1 增加公共环境的整体性 | 第31-32页 |
3.3.2 实现对社会人群的人性化关怀 | 第32-34页 |
3.3.3 推动社会价值的延展性 | 第34-36页 |
第4章“无障碍识别”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| 第36-44页 |
4.1“无障碍识别”在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关系 | 第36-40页 |
4.1.1“无障碍识别”与平面空间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4.1.2“无障碍识别”与立体空间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4.1.3“无障碍识别”与公共设施的依存关系 | 第39-40页 |
4.2 在公共空间中“无障碍识别”的设计对策 | 第40-44页 |
4.2.1 设计的规范清晰 | 第40-41页 |
4.2.2 空间的统一连续 | 第41-42页 |
4.2.3 智能化的人机互动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图片注释 | 第48-50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