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导论 | 第6-15页 |
一、“人间佛教”发展的几个阶段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背景 | 第8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萌芽形成时期(1938年之前) | 第15-20页 |
第二节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的确立时期(1938年—1946年)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印顺法师完善、弘扬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时期 (1946年以后)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的理论来源 | 第23-33页 |
第一节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| 第23-27页 |
一、太虚大师“人生佛教”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| 第23-24页 |
二、太虚大师“人生佛教”思想的内涵 | 第24-27页 |
第二节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与古印度佛教 | 第27-30页 |
第三节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与般若中观学、《阿含经》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的特征与原则 | 第33-46页 |
第一节“人间佛教”的人间性——现实人间 | 第33-38页 |
一、佛教的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 | 第34-36页 |
二、以人乘为基础入佛道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“人间佛教”的时代性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“人间佛教”的理论原则 | 第40-46页 |
一、法与律的统一 | 第40-41页 |
二、缘起与空的统一 | 第41-45页 |
三、自利与利他的合一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印顺法师“人间佛教”的修持——人菩萨行 | 第46-56页 |
第一节“人菩萨行”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三心 | 第47-53页 |
一、发菩提心 | 第47-50页 |
二、大悲心 | 第50-52页 |
三、空性见 | 第52-53页 |
第三节 六度 | 第53-54页 |
第四节 成佛之道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