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--制剂学论文

载光热药物的肿瘤内注射pH敏感光动力纳米载体的研究

摘要第11-14页
ABSTRACT第14-17页
缩写表第18-19页
前言第19-25页
第一章 光热药物的制备和性质第25-37页
    第一节 光热药物DBEC的合成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DBEC前体1的合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DBEC前体2的合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DBEC的合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27-31页
    第二节 光热药物DBEC的性质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光热性质的考察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DBEC光漂白特性的考察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DBEC的紫外可见光谱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光热药物的光热性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光热药物的荧光量子产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DBEC的光漂白特性第35-36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二章 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的制备和性质第37-55页
    第一节 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的制备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溴化聚乙二醇的合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溴化聚乙二醇pH敏感聚合物共聚物的合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叠氮化聚乙二醇pH敏感聚合物共聚物的合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疏水聚己内酯链的合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pH敏感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四羧基锌酞菁的合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的合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41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制备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共聚物溶剂的选择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纳米载体制备方法筛选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除溶剂方法筛选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46-47页
    第三节 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聚合物水溶液的外观和物理稳定性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载体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体粒径的测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载体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载体zeta电位的测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载体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载体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载体光谱吸收特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载体透射电镜成像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载体粒度分布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载体的Zeta电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载体的单线态量子产率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载体的荧光量子产率第53-5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三章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制备与性质第55-69页
    第一节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制备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载药纳米载体的制备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载药纳米载体的纯化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药纳米载体的浓缩及灭菌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载药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载药纳米载体的纯化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载药纳米载体的浓缩及灭菌方法第57-58页
    第二节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制备工艺优化及性质测定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1 仪器和材料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载药量、包封率的测定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光热药物与纳米载体比例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药纳米载体的理化性质测定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载药纳米载体释药的pH敏感性考察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载药纳米载体光热性质的考察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溶血性质的考察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载药纳米载体的优化处方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载药纳米载体粒度分布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载药纳米载体粒径和Zeta电位的pH依赖性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载药纳米载体形态的pH依赖性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载药纳米载体释药的pH敏感性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载药纳米载体的光热性质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7 光热药物和纳米载体的溶血性第65-66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66-69页
第四章 药物和共聚物分析方法第69-77页
    第一节 光热药物的分析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贮备液的制备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70页
    第二节 四羧基酞菁的分析方法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贮备液配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方法精密度考察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71-72页
    第三节 米托蒽醌的分析方法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溶液配制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米托蒽醌的光谱吸收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色谱条件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日内精密度考察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日间精密度考察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测定条件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标准曲线与精密度第74-75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75-77页
第五章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体外抗肿瘤药效第77-95页
    第一节 小鼠乳腺癌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学药效第77-90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药物配制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细胞的传代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细胞的冻存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光照对细胞生长影响的考察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暗毒性考察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暗孵育时间的考察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DBEC光热细胞毒性考察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B16-F10和4T1细胞毒性试验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81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光照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细胞暗毒性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暗孵育的时间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光热药物的光热毒性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B16-F10和4T1细胞毒性第88-90页
    第二节 细胞对载药纳米载体的吞噬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细胞培养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细胞对纳米载体吞噬的考察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B16-F10细胞对DBEC@ZPPDP纳米载体摄取量的考察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B16-F10细胞对纳米载体的吞噬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B16-F10细胞对载药纳米载体和游离DBEC的摄取量第9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92-95页
第六章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热成像和近红外荧光成像第95-101页
    第一节 载药纳米载体的热成像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样品的制备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药纳米载体近红外成像的考察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96-97页
    第二节 载药纳米载体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样品的制备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载药纳米载体体近红外荧光成像的考察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98-100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00-101页
第七章 载光热药物的pH敏感锌酞菁共聚物纳米载体的药效学研究第101-115页
    第一节 载药纳米载体的药效学第101-109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实验分组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给药方式与剂量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评价方法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抗肿瘤药效研究的方案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小鼠生长状态及体重变化曲线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肿瘤生长曲线及抑瘤率第105-109页
    第二节 载药纳米载体的抗肿瘤机制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和仪器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H&E染色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CD31和S-100免疫组化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HE染色结果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CD31表达量及分析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S100表达量及分析第111-11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12-115页
全文总结第115-117页
创新点第117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3页
致谢第123-12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左旋多巴的荧光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
下一篇:线粒体靶向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