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实际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图 | 第14-15页 |
1.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5-17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理论方法基础与文献评述 | 第19-33页 |
2.1 创新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1 创新概念提出 | 第19页 |
2.1.2 创新理论动力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2.1.3 创新理论发展 | 第20页 |
2.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2.1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| 第20页 |
2.2.2 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2.3 区域创新系统在各领域中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3 复杂性科学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.1 复杂性科学基本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3.2 复杂系统问题解决思路和原则 | 第23页 |
2.4 动态监测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5 自组织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5.1 自组织理论简介 | 第24页 |
2.5.2 自组织理论构成和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6 演化经济学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6.1 演化经济学简介 | 第25页 |
2.6.2 演化经济学理论体系 | 第25-26页 |
2.7 生态学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7.1 生态学理论简介 | 第26-27页 |
2.7.2 生态学和区域创新系统对比 | 第27页 |
2.8 多维标度法 | 第27-28页 |
2.8.1 多维标度法介绍 | 第27页 |
2.8.2 权重多维标度分析思想及方法(WMDS) | 第27-28页 |
2.9 主成分综合分析法 | 第28-30页 |
2.9.1 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| 第28-29页 |
2.9.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| 第29页 |
2.9.3 主成分分析测定步骤 | 第29-30页 |
2.10 系统聚类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10.1 系统聚类方法介绍 | 第30页 |
2.10.2 系统聚类过程 | 第30-31页 |
2.11 有序聚类方法 | 第31页 |
2.12 社会网络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12.1 社会网络分析介绍 | 第31-32页 |
2.12.2 社会网络分析基本步骤 | 第32页 |
2.1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 | 第33-57页 |
3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定义和本质 | 第33页 |
3.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 | 第33-37页 |
3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理 | 第37-42页 |
3.3.1 创新组织 | 第37-38页 |
3.3.2 创新组织内组织学习机制 | 第38-39页 |
3.3.3 创新组织之间创新扩散机制 | 第39-41页 |
3.3.4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机制 | 第41-42页 |
3.4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5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 | 第44-47页 |
3.5.1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扩散与溢出一般过程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5.2 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扩散与溢出过程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5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阶段 | 第46-47页 |
3.6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 | 第47-50页 |
3.6.1 创新极内涵 | 第48页 |
3.6.2 单一创新极和多创新极 | 第48页 |
3.6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 | 第48-50页 |
3.7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模型 | 第50-55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模拟 | 第57-73页 |
4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及其模型 | 第57-64页 |
4.1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数学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4.1.2 监测模型基本性质 | 第58-59页 |
4.1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模拟仿真 | 第59-64页 |
4.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实证分析 | 第64-72页 |
4.2.1 演化模型参数数估计理论推导 | 第65-68页 |
4.2.2 演化模型参数估计 | 第68-7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监测实证分析 | 第73-85页 |
5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模型构建 | 第73-74页 |
5.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变量选取原则 | 第74-75页 |
5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体系建立 | 第75-77页 |
5.4 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模型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77-79页 |
5.5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结果呈现与分析 | 第79-8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主体监测分析 | 第85-97页 |
6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主体 | 第85-90页 |
6.1.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制度政策创新主体—政府 | 第85-86页 |
6.1.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知识创新主体—高校 | 第86-88页 |
6.1.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技术创新主体—科研机构 | 第88-89页 |
6.1.4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纽带主体—中介机构 | 第89-90页 |
6.1.5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经济主体—产业 | 第90页 |
6.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各个创新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0-95页 |
6.2.1 政府和其他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0-91页 |
6.2.2 高校和其他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1-92页 |
6.2.3 科研机构和其他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2-93页 |
6.2.4 中介机构和其他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3页 |
6.2.5 产业和其他主体关联机制 | 第93-94页 |
6.2.6 创新主体关联机制总结 | 第94-9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七章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监测实证 | 第97-125页 |
7.1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关联度 | 第97-99页 |
7.2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网络 | 第99页 |
7.2.1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数据收集 | 第99页 |
7.2.2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网络 | 第99页 |
7.3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演化分析 | 第99-107页 |
7.3.1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多维标度分析 | 第99-102页 |
7.3.2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聚类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7.3.3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网络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7.4 区域创新系统政府演化分析 | 第107-110页 |
7.4.1 区域创新系统政府财政支出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7.4.2 区域创新系统政府财政支出网络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7.5 区域创新系统高校演化分析 | 第110-116页 |
7.5.1 创新系统高校多维标度分析 | 第110-111页 |
7.5.2 创新系统高校聚类分析 | 第111-114页 |
7.5.3 创新系统高校网络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7.6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演化分析 | 第116-120页 |
7.6.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多维标度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7.6.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聚类分析 | 第118页 |
7.6.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网络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7.7 区域创新系统不同主体间演化网络分析 | 第120-124页 |
7.7.1 产业与政府间网络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7.7.2 产业、高校与研究机构间网络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7.8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| 第125-129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25-126页 |
8.2 研究结果建议 | 第126-128页 |
8.3 进一步展望 | 第128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