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2页 |
·研究背景、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·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研究重点、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及文章结构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介绍 | 第12-16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 | 第12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内容 | 第12-14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形解释 | 第12-13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计量模型解释 | 第13-14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解释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 | 第16-42页 |
·指标选取、数据来源及处理与模型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指标选取 | 第16-17页 |
·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17页 |
·模型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18-21页 |
·部分省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 | 第21-37页 |
·北京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21-23页 |
·广东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23-26页 |
·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26-28页 |
·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28-30页 |
·吉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30-33页 |
·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33-35页 |
·贵州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及特征分析(1981-2009年) | 第35-37页 |
·全国与地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的关系 | 第37-42页 |
·全国与地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展趋势对比 | 第37-39页 |
·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4章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2-64页 |
·指标选取、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·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2-61页 |
·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广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江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辽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吉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广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贵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中国及地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相关性比较分析 | 第61-64页 |
第5章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实现要素及建议 | 第64-84页 |
·中国经济-环境关系类型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高度协调发展型 | 第65-66页 |
·中度协调发展型 | 第66页 |
·低度协调发展型 | 第66-67页 |
·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预测 | 第67-71页 |
·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实现的要素 | 第71-74页 |
·现阶段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出现的主导因素 | 第71-73页 |
·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四大要素 | 第73-74页 |
·实现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建议 | 第74-84页 |
·对我国整体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建议 | 第74-78页 |
·对我国不同省份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建议 | 第78-82页 |
·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启示意义 | 第82-8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90-91页 |
导师简介 | 第91-92页 |
获得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