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缩略词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2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 杨树的特点 | 第11页 |
1.2 杨树的遗传背景 | 第11页 |
1.3 林木遗传学中杨树的重要性 | 第11-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2.1 植物分枝 | 第12-13页 |
2.1.1 植物茎分枝的形成 | 第13页 |
2.1.2 植物激素与分枝 | 第13页 |
2.2 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的发现 | 第13页 |
2.3 独脚金内酯的结构和功能 | 第13-15页 |
2.4 独脚金内酯的分子途径 | 第15-21页 |
2.4.1 拟南芥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同源基因所涉及的基因家族 | 第17-18页 |
2.4.2 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 | 第18-19页 |
2.4.3 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基因 | 第19-21页 |
3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2-44页 |
1 生物信息学 | 第22-24页 |
1.1 拟南芥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基因序列的调取 | 第22页 |
1.2 毛果杨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同源基因序列的调取 | 第22-24页 |
1.2.1 BLAST | 第22-23页 |
1.2.2 Phytozome11.0.2(www.phytozome.net)网站简介 | 第23页 |
1.2.3 系统发育树构建与分析 | 第23页 |
1.2.4 蛋白结构分析 | 第23页 |
1.2.5 表达与聚类分析 | 第23-24页 |
2 研究技术简介 | 第24-26页 |
2.1 Gateway克隆 | 第24-26页 |
2.2 过量表达技术 | 第26页 |
3 实验材料 | 第26-30页 |
3.1 植物材料 | 第26页 |
3.2 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26页 |
3.3 菌液测序 | 第26-27页 |
3.4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| 第27-28页 |
3.4.1 酶类 | 第27页 |
3.4.2 分子生物学试剂 | 第27页 |
3.4.3 试剂盒 | 第27-28页 |
3.5 常用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| 第28-30页 |
3.5.1 DNA、RNA提取相关试剂的配制 | 第28页 |
3.5.2 抗生素及激素的配制 | 第28-29页 |
3.5.3 细菌培养基 | 第29页 |
3.5.4 转化培养基及717杨树继代培养基 | 第29-30页 |
3.6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4 实验方法 | 第30-44页 |
4.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和产物回收 | 第30-31页 |
4.2 pT克隆 | 第31-32页 |
4.3 Gateway克隆—BP反应 | 第32-33页 |
4.3.1 BP反应体系配制 | 第32页 |
4.3.2 大肠杆菌转化 | 第32页 |
4.3.3 菌落PCR检测阳性克隆 | 第32-33页 |
4.3.4 阳性克隆测序和入门克隆的质粒提取 | 第33页 |
4.4 Gateway克隆——LR反应 | 第33-35页 |
4.4.1 LR反应体系配制 | 第33-34页 |
4.4.2 大肠杆菌转化 | 第34页 |
4.4.3 菌落PCR检测阳性克隆 | 第34页 |
4.4.4 阳性克隆测序和表达克隆的质粒提取 | 第34-35页 |
4.5 农杆菌介导的过量表达载体转化 | 第35页 |
4.5.1 表达载体转化C58感受态细胞 | 第35页 |
4.5.2 菌落PCR检测转化结果 | 第35页 |
4.6 花序侵染法转化拟南芥 | 第35-36页 |
4.7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 | 第36页 |
4.8 拟南芥转化苗的PCR鉴定 | 第36-38页 |
4.8.1 转化苗的DNA提取 | 第36-37页 |
4.8.2 PCR鉴定 | 第37页 |
4.8.3 构建连接克隆载体测序验证 | 第37-38页 |
4.9 拟南芥转化苗的RT-PCR鉴定 | 第38-40页 |
4.9.1 RNA提取 | 第38-39页 |
4.9.2 半定量RT-PCR | 第39-40页 |
4.10 根癌农杆菌介导侵染转化717杨树 | 第40-44页 |
4.10.1 PCR鉴定毛果杨阳性植株 | 第41-42页 |
4.10.2 半定量RT-PCR测定毛果杨基因的表达水平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4-66页 |
1. 生物信息学结果及分析 | 第44-52页 |
1.1 拟南芥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基因序列的调取 | 第44页 |
1.2 毛果杨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同源基因序列的调取 | 第44页 |
1.3 系统发育树构建与分析 | 第44-48页 |
1.4 毛果杨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同源基因的蛋白结构分析 | 第48-50页 |
1.5 毛果杨SLs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同源基因表达与聚类分析 | 第50-52页 |
2 拟南芥MAX2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2-56页 |
2.1 过量表达载体的引物设计 | 第52-54页 |
2.2 拟南芥MAX2 Gateway克隆及转化 | 第54-56页 |
2.2.1 拟南芥MAX2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和产物回收 | 第54页 |
2.2.2 拟南芥MAX2 BP反应 | 第54-55页 |
2.2.3 拟南芥MAX2 LR反应 | 第55-56页 |
3.杨树MAX2同源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6-58页 |
3.1 杨树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和产物回收 | 第56页 |
3.2 杨树中MAX2同源基因pT克隆 | 第56页 |
3.3 菌落PCR检测杨树BP反应阳性克隆 | 第56-57页 |
3.4 菌落PCR检测杨树LR反应阳性克隆 | 第57-58页 |
4.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MAX2过量表达载体转化 | 第58页 |
5. 拟南芥MAX2过量表达植株的筛选及表型鉴定 | 第58-62页 |
5.1 拟南芥MAX2_OX_T1代阳性苗鉴定 | 第58-59页 |
5.2 拟南芥MAX2_OX_T1代RT-PCR鉴定 | 第59页 |
5.3 拟南芥MAX2_OX_T2代阳性苗筛选 | 第59-60页 |
5.4 拟南芥MAX2_OX_T2代根系表型观察 | 第60-61页 |
5.5 拟南芥MAX2_OX_T2代表达量鉴定 | 第61页 |
5.6 拟南芥MAX2_OX_T3阳性苗鉴定 | 第61页 |
5.7 拟南芥MAX2_OX_T3纯合子表达量鉴定 | 第61-62页 |
6 菌落PCR检测杨树过量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结果 | 第62页 |
7 杨树中MAX2同源基因转化拟南芥 | 第62-63页 |
8 杨树717叶盘转化 | 第63-66页 |
8.1 AtMAX2转717杨 | 第63-64页 |
8.2 AtMAX2转717杨转化植株阳性苗鉴定 | 第64-65页 |
8.3 AtMAX2转717杨转化植株阳性苗表达量鉴定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