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13-30页 |
1.1 水体中抗生素物质的危害 | 第13-17页 |
1.1.1 抗生素概述 | 第13-14页 |
1.1.2 抗生素残留及环境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1.3 抗生素类药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2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 | 第17-22页 |
1.2.1 电化学阳极催化氧化 | 第17-20页 |
1.2.2 电化学阴极间接催化氧化 | 第20-22页 |
1.3 典型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-左氧氟沙星 | 第22-27页 |
1.3.1 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| 第22-23页 |
1.3.2 左氧氟沙星与金属离子螯合现象 | 第23-24页 |
1.3.3 左氧氟沙星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4 论文研究目的、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27-30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7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7页 |
2.1 试验药品及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1.1 试验药品及材料 | 第30-3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2.2 反应装置 | 第31-33页 |
2.3 试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3.1 H_2O_2的生成 | 第33页 |
2.3.2 ·OH的生成 | 第33页 |
2.3.3 Fe~(2+)和Fe~(3+)的转化 | 第33-34页 |
2.3.4 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 | 第34页 |
2.4 分析方法 | 第34-37页 |
2.4.1 TOC及UV-Vis分析 | 第34页 |
2.4.2 COD、BOD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.3 生物急性毒性分析 | 第35页 |
2.4.4 LVX含量及有机酸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4.5 离子色谱分析及氨氮的测定 | 第36页 |
2.4.6 降解产物分析 | 第36-37页 |
3 电芬顿处理左氧氟沙星废水提高其可生化性 | 第37-50页 |
3.1 不同电化学过程降解LVX对比 | 第37-39页 |
3.2 电芬顿降解LVX条件优化 | 第39-41页 |
3.3 电芬顿降解LVX的可生化性提高 | 第41-43页 |
3.4 电芬顿降解LVX的生物毒性变化 | 第43页 |
3.5 电芬顿降解LVX的中间产物生成情况 | 第43-47页 |
3.5.1 无机离子及有机酸生成 | 第43-44页 |
3.5.2 LVX降解中间产物的UPLC-MASS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6 LVX的EF降解历程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4 LVX与Fe~(2+)/Fe~(3+)螯合机理及其对EF降解的影响 | 第50-65页 |
4.1 Fe~(2+)/Fe~(3+)浓度对螯合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2 pH对LVX结构及与LVX-Fe~(3+)螯合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3 测定LVX与Fe~(3+)的螯合比 | 第54-57页 |
4.4 电芬顿体系中铁的转化规律 | 第57-60页 |
4.5 螫合对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4.5.1 不同过程降解LVX效果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5.2 Fe~(2+)/Fe~(3+)对EF降解LVX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5.3 溶液pH对EF降解LVX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5 BDD电极强化电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 | 第65-80页 |
5.1 不同阳极氧化过程降解LVX对比 | 第65-71页 |
5.1.1 不同阳极氧化去除LVX能力对比 | 第65-67页 |
5.1.2 不同阳极氧化对LVX矿化能力对比 | 第67-69页 |
5.1.3 不同阳极氧化过程机理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2 BDD-AO降解LVX条件优化 | 第71-72页 |
5.2.1 电流强度对BDD-AO降解LVX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2.2 初始pH对BDD降解左氧氟沙星的影响 | 第72页 |
5.3 BDD强化EF降解LVX | 第72-79页 |
5.3.1 不同过程对LVX降解及矿化能力对比 | 第72-73页 |
5.3.2 BDD-EF体系条件优化 | 第73-75页 |
5.3.3 BDD-EF体系中有机酸及无机离子生成 | 第75-76页 |
5.3.4 BDD-EF降解LVX历程分析 | 第76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6 不同电化学过程降解LVX对比总结 | 第80-89页 |
6.1 不同过程对LVX的降解及动力学分析 | 第80-81页 |
6.2 不同过程对LVX矿化能力比较 | 第81-83页 |
6.3 不同过程中LVX降解终产物生成情况 | 第83-86页 |
6.3.1 有机酸生成 | 第83-84页 |
6.3.2 无机离子产生 | 第84-86页 |
6.4 不同过程对LVX降解机理探讨 | 第86-8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7-8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7.1 结论 | 第89页 |
7.2 展望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10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0-10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