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能源结构与污染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2 汞的排放现状及其危害 | 第13-15页 |
1.1.3 燃煤电厂中汞形态转化 | 第15页 |
1.2 燃煤电厂尾气中汞控制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1 燃烧前脱汞技术 | 第16页 |
1.2.2 燃烧中脱汞技术 | 第16页 |
1.2.3 燃烧后脱汞技术 | 第16页 |
1.3 光催化技术 | 第16-17页 |
1.4 钛基光催化剂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2 实验台架系统及分析测试方法 | 第19-27页 |
2.1 光催化实验平台 | 第19-23页 |
2.1.1 模拟烟气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1.2 光催化反应系统 | 第20-22页 |
2.1.3 烟气汞测试系统 | 第22-23页 |
2.2 催化剂评价实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24页 |
2.2.3 零价汞光催化氧化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 催化剂表征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5页 |
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5页 |
2.3.3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5页 |
2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5-26页 |
2.3.5 比表面积(BET) | 第26页 |
2.3.6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(UV-vis DRS) | 第26页 |
2.3.7 光电流分析(Photo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) | 第26页 |
2.3.8 傅里叶红外线光谱分析仪(FTIR) | 第26-27页 |
3 共暴露(001)面和(101)面锐钛矿TiO_2的制备、表征及脱汞性能 | 第27-33页 |
3.1 共暴露(001)面和(101)面锐钛矿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页 |
3.2 共暴露(001)面和(101)面锐钛矿光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7-30页 |
3.2.1 光催化剂的XRD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2 光催化剂的TEM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3 光催化剂的UV-vis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4 光催化剂的PL分析 | 第30页 |
3.3 共暴露(001)面和(101)面锐钛矿光催化剂的脱汞性能 | 第30-32页 |
3.3.1 制备样品的光催化脱汞性能 | 第30-31页 |
3.3.2 制备样品的光催化脱汞机理 | 第31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具有同质异质结的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光催化剂系统的制备、表征及脱汞性能 | 第33-50页 |
4.1 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光催化剂系统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4.1.1 金红石-锐钛矿同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3页 |
4.1.2 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同质异质结光催化剂系统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4.2 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光催化剂系统的表征 | 第34-43页 |
4.2.1 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光催化剂系统的XRD分析 | 第34页 |
4.2.2 光催化剂的SEM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2.3 光催化剂的TEM和EDS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4 光催化剂的BET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5 光催化剂的UV-vis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6 光催化剂的光学及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| 第40页 |
4.2.7 光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2.8 光催化剂的XPS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 V_2O_5/金红石-锐钛矿光催化剂系统的脱汞性能 | 第43-49页 |
4.3.1 煅烧温度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43页 |
4.3.2 V_2O_5掺杂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3.3 制备光催化的循环稳定性 | 第44-45页 |
4.3.4 模拟烟气组分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3.5 光催化反应原理 | 第46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5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制备、表征及脱汞性能 | 第50-63页 |
5.1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制备 | 第50页 |
5.2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表征 | 第50-56页 |
5.2.1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晶相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.2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XPS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2.3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形态结构分析 | 第52-55页 |
5.2.4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BET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的脱汞性能 | 第56-62页 |
5.3.1 掺杂碳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3.2 In_2O_3含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5.3.3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中电荷转移机理 | 第59-60页 |
5.3.4 碳掺杂In_2O_3/TiO_2异质结构中光催化反应机理 | 第60-6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结论 | 第63-64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4页 |
6.3 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2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