灾害与文化调适--民族学视角下的海原大地震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9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7-8页 |
二、选题意义 | 第8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8-14页 |
四、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五、主要概念及理论 | 第15-19页 |
一、海原与海原大地震 | 第19-27页 |
(一) 海原县的地理区位、行政沿革 | 第19-20页 |
(二) 海原县的人口和族群 | 第20-24页 |
1. 人口 | 第20-22页 |
2. 族群 | 第22-24页 |
(三) 海原大地震 | 第24-27页 |
1. 海原地震历史 | 第24-25页 |
2. 海原大地震 | 第25-27页 |
二、海原大地震震前异象与震后应对 | 第27-45页 |
(一) 历史上国人对地震的认识 | 第27-29页 |
(二) 民间知识体系中的海原大地震 | 第29-33页 |
1. “天人感应” | 第29-31页 |
2. 异常的自然现象 | 第31-33页 |
(三) 海原大地震震后应对 | 第33-45页 |
1. 灾害发生期 | 第34-40页 |
2. 灾民安置期 | 第40-45页 |
三、海原大地震震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文化调适 | 第45-65页 |
(一) 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| 第46-52页 |
1. 子女损失与家庭继嗣 | 第46-48页 |
2. 以绵续“香火”为目的的婚姻重组 | 第48-50页 |
3. 家庭重组后衍生的新问题 | 第50-52页 |
(二) 心理嬗变与调适 | 第52-55页 |
(三) 命运共同体下的人际关系 | 第55-57页 |
(四) 震后族际关系 | 第57-60页 |
1. 民间回汉“姑舅”观念 | 第57-58页 |
2. 回汉深厚民族感情的建立 | 第58-60页 |
(五) 居住观念的变迁 | 第60-65页 |
1. “筑在沙土上的住房” | 第60-62页 |
2. 居住观念的变迁 | 第62-65页 |
四、结语 | 第65-71页 |
(一) 震后的文化重塑 | 第65-67页 |
1. 独特的祭祀节日及祭祀方式 | 第65-66页 |
2. 独特的饮食习俗 | 第66页 |
3. 生活习惯 | 第66-67页 |
(二) “记忆”与“失忆” | 第67-71页 |
1. 灾难记忆与回汉民族关系 | 第67-69页 |
2. 灾难失忆与重构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附件一:主要受访人员一览表 | 第77-79页 |
附录二:海原方言 | 第79-81页 |
附件三:图片资料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