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水体重金属污染 | 第11-18页 |
1.1.1 水体镉污染 | 第11-13页 |
1.1.2 突发性水体镉污染的处理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1.3 水体中镉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2 异化铁还原过程的概述 | 第18-23页 |
1.2.1 异化铁还原过程的机制简介 | 第19-21页 |
1.2.2 异化铁还原菌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1.2.3 异化铁还原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| 第22-23页 |
1.3 异化铁还原过程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6-34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学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1.2 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1 菌体的培养与富集 | 第28页 |
2.2.2 絮体的制备方法 | 第28页 |
2.2.3 实验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3 实验化学分析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3.1 溶液中Fe~(2+)和可萃取态Fe(II)浓度的测定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.2 溶液中Cd~(2+)的测定方法 | 第30页 |
2.3.3 Cd形态的分析方法及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4 实验固相样品表征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4.1 X-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1页 |
2.4.2 X-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(XPS) | 第31-32页 |
2.4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(FTIR) | 第32页 |
2.4.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(TEM)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不同浓度的AQS对shewanella oneidensis MR-1 还原含镉聚合硫酸铁絮体过程的影响 | 第34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4页 |
3.2 实验设计 | 第3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2页 |
3.3.1 还原过程中溶液中的Fe~(2+)和Cd~(2+)释放规律 | 第34-36页 |
3.3.2 固相样品的XRD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3 固相样品的XPS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4 体系中Cd化学形态的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3.5 固相样品的TEM-EDS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.6 反应机理的探讨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重金属离子,磷酸氢盐及铁还原菌种类对微生物还原含Cd絮体及二次矿物生成的影响 | 第44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实验设计 | 第44页 |
4.3 重金属Zn~(2+)或Cu~(2+)的添加对絮体中Fe(III)还原及Cd释放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4.3.1 含Cd絮体生物还原过程中可萃取态Fe(II)和溶液中Cd~(2+)释放规律 | 第44-46页 |
4.3.2 固相样品的XRD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3 固相样品的FTIR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4 添加不同浓度的NaH_2PO_4×2H_2O对絮体中Fe(III)还原及Cd释放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4.4.1 含Cd絮体生物还原过程中可萃取态Fe(II)和溶液中Cd~(2+)释放规律 | 第48-50页 |
4.4.2 固相样品的XRD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.3 固相样品的FTIR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5 S.putrefaciens CN32和S.oneidensis MR-1 还原含Cd絮体过程中Fe(III)还原及Cd释放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4.5.1 含Cd絮体生物还原过程中可萃取态Fe(II)和溶液中Cd~(2+)释放规律 | 第52-54页 |
4.5.2 固相样品的XRD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.3 固相样品的FTIR分析 | 第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7页 |
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件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