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惺“清物”说诗学思想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一、钟惺“清物”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| 第11-16页 |
(一) 晚明衰世,冷人清骨 | 第11-12页 |
(二) 钟情时代,重真尚清 | 第12-16页 |
1. 主流派论“清”与“清物”说 | 第13-14页 |
2. 公安派论“清”与“清物”说 | 第14-16页 |
二、“清物”说诗学思想渊源及其内涵 | 第16-27页 |
(一) “清物”说诗学思想渊源 | 第16-19页 |
1. 作为中华传统诗歌美学精神的“清” | 第16-17页 |
2. “清”作为诗歌批评概念的确立及发展 | 第17-19页 |
(二) “清物”说诗学思想内涵 | 第19-27页 |
1. 道艺合一的诗学本质 | 第20-21页 |
2. 尚真去俗的诗艺本色 | 第21-24页 |
3. 明净、幽淡的诗美追求 | 第24-27页 |
三、“清物”说在具体诗歌批评、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| 第27-34页 |
(一) “清物”说之于诗歌评点 | 第27-30页 |
1. “清”概念在钟惺评点中的运用 | 第27-28页 |
2. 选诗中的尚真标准 | 第28页 |
3. 对山水清逸诗风的推崇 | 第28-30页 |
(二) “清物”说之于创作实践 | 第30-34页 |
1. 用“清”字 | 第30-31页 |
2. 摹“清物” | 第31-32页 |
3. 铸“清魂” | 第32-34页 |
四、“清物”说在钟惺诗学体系中的位置 | 第34-38页 |
(一) “清物”说与“性情”说 | 第34-35页 |
(二) “清物”说与“灵厚”说 | 第35-36页 |
(三) “清物”说与“幽情单绪”说 | 第36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注释 | 第39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专著类 | 第44-45页 |
论文类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