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7页 |
1.2.1 煤岩孔隙结构 | 第9页 |
1.2.2 煤岩的表面性质 | 第9-10页 |
1.2.3 对煤层气传质能力影响因素 | 第10-11页 |
1.2.4 煤岩储层中水的分布 | 第11-12页 |
1.2.5 压裂液对煤岩储层损害 | 第12-13页 |
1.2.6 煤岩储层解吸—扩散能力损害实验 | 第13-16页 |
1.2.7 煤岩储层渗流能力损害实验 | 第16-17页 |
1.3 科学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5 完成的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煤层气多尺度传质过程描述 | 第21-30页 |
2.1 沁水盆地太原组15号煤层概况 | 第21-23页 |
2.1.1 15号煤层简介 | 第22页 |
2.1.2 煤岩储层孔渗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2 煤层气多尺度传质过程描述 | 第23-29页 |
2.2.1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23页 |
2.2.2 压汞分析和氮气吸附实验 | 第23-25页 |
2.2.3 各传质环节描述 | 第25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单一尺度过程能力损害实验评价 | 第30-51页 |
3.1 解吸-扩散过程损害评价 | 第30-33页 |
3.2 基于稳态法的渗流传质过程损害实验评价 | 第33-40页 |
3.3 基于压力脉冲法的渗流传质过程损害实验室评价 | 第40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多尺度传质过程损害实验评价 | 第51-71页 |
4.1 模拟储气过程的传质过程损害实验评价 | 第51-56页 |
4.1.1 实验原理 | 第51-53页 |
4.1.2 实验设备与步骤 | 第53-55页 |
4.1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6页 |
4.2 模拟产气过程的传质过程损害实验评价 | 第56-62页 |
4.2.1 实验设备及步骤 | 第56-57页 |
4.2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2页 |
4.3 压裂液作用前后孔隙结构 | 第62-64页 |
4.3.1 扫描电镜实验 | 第62页 |
4.3.2 氮气吸附实验 | 第62-64页 |
4.4 压裂液作用前后表面特征 | 第64-70页 |
4.4.1 红外光谱实验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4.2 XPS分析 | 第66-7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5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71-73页 |
5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5.2 建议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 | 第80-81页 |
附录 | 第81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