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8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4-25页 |
1.2.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可恢复性评估研究现状 | 第18-24页 |
1.2.3 结构抗倒塌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| 第25-26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2 考虑损伤的结构抗震可恢复性 | 第28-53页 |
2.1 引言 | 第28页 |
2.2 结构抗震而可恢复性的定义与量化 | 第28-34页 |
2.2.1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定义 | 第28-29页 |
2.2.2 结构剩余抗震能力比 | 第29-31页 |
2.2.3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指标 | 第31-33页 |
2.2.4 不同抗震能力比曲线特点 | 第33-34页 |
2.3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性能目标 | 第34-40页 |
2.3.1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性能等级 | 第34-38页 |
2.3.2 特定强度下结构抗震能力比期望值 | 第38-39页 |
2.3.3 结合抗震可恢复性的“三水准”验算方法 | 第39-40页 |
2.4 算例验证 | 第40-51页 |
2.4.1 结构基本信息 | 第40-41页 |
2.4.2 结构有限元建模 | 第41-42页 |
2.4.3 地震动和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 | 第42-45页 |
2.4.4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指标计算 | 第45-50页 |
2.4.5 设计大震下结构抗震能力比期望值 | 第50-5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3 基于结构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框架 | 第53-72页 |
3.1 引言 | 第53页 |
3.2 结构相对抗震能力和绝对抗震能力 | 第53-59页 |
3.2.1 相对、绝对抗震能力的概念 | 第53-54页 |
3.2.2 结构倒塌安全储备系数CMR | 第54-55页 |
3.2.3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与CMR的定性关系 | 第55-59页 |
3.3 基于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| 第59-64页 |
3.3.1 基于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的设计思想 | 第59-60页 |
3.3.2 基于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的设计方法 | 第60-61页 |
3.3.3 结构可恢复性性能设计与损伤性能设计的异同 | 第61-64页 |
3.4 算例 | 第64-71页 |
3.4.1 结构基本信息 | 第64页 |
3.4.2 隔震、粘滞阻尼器建模和分析 | 第64-67页 |
3.4.3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指标 | 第67-7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4 结构一致倒塌概率限值和50年剩余抗震能力比例期望值 | 第72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72-73页 |
4.2 结构50年倒塌概率限值 | 第73-75页 |
4.2.1 50年倒塌概率限值计算方法 | 第73-74页 |
4.2.2 地震危险性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3 一致倒塌概率限值及大震强度修正 | 第75-82页 |
4.3.1 甲类建筑结构特大地震下倒塌概率限值 | 第75-77页 |
4.3.2 各设防类别结构一致倒塌概率限值 | 第77-80页 |
4.3.3 基于一致倒塌概率的大震强度修正 | 第80-82页 |
4.4 结构50年剩余抗震能力比期望值 | 第82-83页 |
4.5 算例 | 第83-86页 |
4.5.1 结构50年倒塌概率计算 | 第83-84页 |
4.5.2 结构50年剩余抗震能力比期望值 | 第84-8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结论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附录 符号及变量表 | 第93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