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 引言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1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动因的文献回顾 | 第13-14页 |
1.2.2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模式的文献回顾 | 第14页 |
1.2.3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财务效应的文献回顾 | 第14-16页 |
1.2.4 文献述评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的框架 | 第17-19页 |
2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财务效应的理论概述 | 第19-24页 |
2.1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概述及动因 | 第19-20页 |
2.1.1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概念 | 第19页 |
2.1.2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动因 | 第19-20页 |
2.2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2.1 换股IPO模式 | 第20页 |
2.2.2 换股并购模式 | 第20页 |
2.2.3 定向增发收购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2.4 反向收购母公司资产模式 | 第21页 |
2.3 企业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基础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.1 企业边界理论 | 第21页 |
2.3.2 规模效应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.3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4 财务效应的概念及指标 | 第23-24页 |
2.4.1 财务效应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3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案例介绍 | 第24-31页 |
3.1 美的集团及美的电器简介 | 第24-26页 |
3.1.1 行业背景 | 第24-25页 |
3.1.2 公司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动因 | 第26-28页 |
3.2.1 整合产业链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 | 第26页 |
3.2.2 精简美的集团组织架构 | 第26-27页 |
3.2.3 更大程度接受公众监督,减少关联交易 | 第27-28页 |
3.2.4 相关政策支持 | 第28页 |
3.3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过程回顾 | 第28-31页 |
3.3.1 美的电器停牌 | 第28-29页 |
3.3.2 美的集团披露集团整体重组上市方案 | 第29-30页 |
3.3.3 获证监会及商务部批复 | 第30页 |
3.3.4 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最终上市 | 第30-31页 |
4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 | 第31-40页 |
4.1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前后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1.1 偿债能力 | 第31-32页 |
4.1.2 营运能力 | 第32-33页 |
4.1.3 盈利能力 | 第33-35页 |
4.1.4 发展能力 | 第35-36页 |
4.2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2.1 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| 第36页 |
4.2.2 完善多元化股权结构 | 第36-37页 |
4.2.3 锁定“宁波美晟”股份保证管理层稳定 | 第37页 |
4.3 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市场反应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3.1 被合并消息公布后美的电器复牌股票连续涨停 | 第37-38页 |
4.3.2 市场质疑大股东侵占公众财富 | 第38-40页 |
5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的结论与启示 | 第40-44页 |
5.1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案例研究的结论 | 第40-41页 |
5.1.1 提高公司的大股东短期财富 | 第40页 |
5.1.2 产业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| 第40-41页 |
5.2 美的集团集团整体重组上市的启示 | 第41-44页 |
5.2.1 优势企业应积极进行集团整体重组上市 | 第41-42页 |
5.2.2 企业应制订完善的整合方案进行集团整体重组上市 | 第42页 |
5.2.3 企业应设立风险防范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2.4 职能部门增强对公司集团整体重组上市过程的监管 | 第43-44页 |
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