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基于征信体系的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1.绪论第12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论文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的基本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的结构框架第16页
    1.4 本文创新点第16-17页
2.征信体系与信用风险防控的理论分析第17-22页
    2.1 征信在信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第17页
    2.2 征信体系在互联网信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第17-19页
    2.3 征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中的运用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内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征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中的运用优势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征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中的运用方法第20-22页
3.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现状分析第22-29页
    3.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问题的现状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来源第23-24页
    3.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的现状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制度缺失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风险监控薄弱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不足第26-27页
    3.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产生原由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特殊性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信息来源第28-29页
4.基于征信体系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机制第29-37页
    4.1 利用征信体系进行风险防控的意义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不对称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第30页
    4.2 我国征信体系现状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我国征信体系主要特征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现状第32页
    4.3 现有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网贷机构技术能力较差、网络基础信息脆弱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差、不法黑客攻击与病毒植入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数据监测统计能力不足、后台数据混乱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监管创新力度弱第34页
    4.4 基于征信体系的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措施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完善信息隐私防护机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建立全方位互联网征信体系第35-37页
5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信用风险防控案例分析第37-42页
    5.1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案例第37-39页
    5.2 国内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案例研究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支付宝钱包概况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支付宝钱包模式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支付宝钱包关键风险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支付宝风险防控现状第40-42页
6.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控的对策第42-48页
    6.1 网络安全防护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提高信息安全监管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加强用户隐私保护第42-43页
    6.2 数据监测统计第43-44页
    6.3 技术监管创新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加强互联网平台软硬件建设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建立平台信用管理体系第45-46页
    6.4 企业角度与政府监管第46-48页
7.结论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增值税发票自动识别算法研究
下一篇:统一授信模式下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