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镍的性质及主要用途 | 第12-13页 |
1.3 电镀镍废水来源与危害 | 第13-15页 |
1.3.1 电镀镍废水来源 | 第13-15页 |
1.3.2 电镀镍废水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4 镀镍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| 第15-22页 |
1.4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6-18页 |
1.4.2 离子交换法 | 第18页 |
1.4.3 电解法 | 第18-19页 |
1.4.4 膜分离法 | 第19-20页 |
1.4.5 吸附法 | 第20-21页 |
1.4.6 絮凝法 | 第21-22页 |
1.4.7 生物处理法 | 第22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2-25页 |
1.5.1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5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1.5.3 课题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| 第25-37页 |
2.1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| 第25-27页 |
2.2 实验原理 | 第27-28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.1 电极材料的选择 | 第28页 |
2.3.2 电解处理实验装置 | 第28-29页 |
2.4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9-36页 |
2.4.1 电镀镍废水中镍离子含量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2.4.2 镍离子去除率和电流效率的计算 | 第31-33页 |
2.4.3 电镀镍废水中化学需氧量(COD)的测定 | 第33-35页 |
2.4.4 阴极极化曲线的测试 | 第35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电解法处理模拟电镀镍废水工艺 | 第37-48页 |
3.1 镍阴极的预处理 | 第37-38页 |
3.1.1 表面整平 | 第37页 |
3.1.2 超声波清洗 | 第37页 |
3.1.3 化学除油 | 第37-38页 |
3.1.4 化学浸蚀 | 第38页 |
3.2 电流密度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3.3 温度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4 pH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电解法处理实际电镀镍废水工艺 | 第48-63页 |
4.1 不同实验条件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8-57页 |
4.1.1 电流密度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4.1.2 温度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4.1.3 pH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4.2 实际和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| 第57-61页 |
4.2.1 电镀镍废水COD包含的主要物质及作用机理 | 第57-58页 |
4.2.2 电流密度对实际和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对比 | 第58-59页 |
4.2.3 温度对实际和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对比 | 第59-60页 |
4.2.4 pH对实际和模拟废水处理效果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不同阴极材料对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63-75页 |
5.1 阴极析氢反应 | 第63-66页 |
5.1.1 阴极析氢的基本步骤 | 第63-64页 |
5.1.2 析氢过电位 | 第64-66页 |
5.2 不同阴极材料的预处理工艺 | 第66-69页 |
5.2.1 锌作阴极的预处理工艺 | 第67-68页 |
5.2.2 铁作阴极的预处理工艺 | 第68-69页 |
5.3 不同阴极材料的处理效果对比 | 第69-73页 |
5.3.1 电流效率和去除率的影响对比 | 第69-71页 |
5.3.2 阴极极化曲线影响对比 | 第71-73页 |
5.4 最佳条件下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附件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