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区概况 | 第9-10页 |
1.2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历史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.1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及相关沉积相研究 | 第12页 |
1.3.2.2 古生代构造背景存在的分歧 | 第12页 |
1.3.2.3 古生代板块形成的最新认识 | 第12-13页 |
1.3.2.4 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地点与时间的争论 | 第13-14页 |
1.4 存在问题 | 第14页 |
1.5 研究内容、思路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6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 | 第17-24页 |
2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7-18页 |
2.2 区域地层 | 第18-21页 |
2.3 岩浆岩 | 第21-22页 |
3.3.1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侵入岩 | 第21页 |
3.3.2 早古生代火山岩 | 第21-22页 |
2.4 构造 | 第22-24页 |
2.4.1 褶皱构造 | 第23页 |
2.4.2 断裂构造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地层划分与特征 | 第24-42页 |
3.1 地层划分 | 第24-25页 |
3.2 地层特征 | 第25-40页 |
3.2.1 早古生代寒武系下统苏中组(∈_1SZ) | 第25-27页 |
3.2.1.1 地层概述 | 第25-26页 |
3.2.1.2 剖面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2.2 早古生代奥陶系下统铜山组(O_1t) | 第27-29页 |
3.2.2.1 地层概述 | 第27页 |
3.2.2.2 剖面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2.3 奥陶系中下统多宝山组(O_(1-2)d) | 第29-32页 |
3.2.3.1 地层概述 | 第29页 |
3.2.3.2 剖面特征 | 第29-32页 |
3.2.4 奥陶系中上统裸河组(O_(2-3)1h) | 第32-37页 |
3.2.4.1 地层概述 | 第32页 |
3.2.4.2 剖面特征 | 第32-37页 |
3.2.5 早古生代志留系上统卧都河组(S_3w) | 第37-40页 |
3.2.5.1 地层概述 | 第37-38页 |
3.2.5.2 剖面特征 | 第38-40页 |
3.3 地层时代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| 第42-57页 |
4.1 相定义及特征 | 第42-46页 |
4.1.1 海相沉积体系的相关类型及其相模式 | 第42-43页 |
4.1.2 海陆交互相沉积体系的相关类型及其相模式 | 第43-44页 |
4.1.3 沉积环境的古生物特征综述 | 第44-46页 |
4.2 岩相类型及其岩相组合 | 第46-48页 |
4.2.1 岩相类型 | 第46-47页 |
4.2.2 岩相组合 | 第47-48页 |
4.3 岩相垂向叠置规律 | 第48-52页 |
4.3.1 苏中组垂向叠置规律 | 第49页 |
4.3.2 铜山组垂向叠置规律 | 第49页 |
4.3.3 多宝山组垂向叠置规律 | 第49-50页 |
4.3.4 裸河组垂向叠置规律 | 第50-51页 |
4.3.5 卧都河组垂向叠置规律 | 第51-52页 |
4.4 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4.1 苏中组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4.2 铜山组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3页 |
4.4.3 乡宝山组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3页 |
4.4.4 裸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.5 卧都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 沉积相模式 | 第55-57页 |
4.5.1 苏中组、铜山组和裸河组一段潮坪相沉积模式 | 第55页 |
4.5.2 裸河组一段局限台地相沉积模式 | 第55-56页 |
4.5.3 卧都河组扇三角洲相沉积模式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盆地类型与演化 | 第57-62页 |
5.1 盆地类型与沉积特征 | 第57-59页 |
5.1.1 陆间裂谷或原始大洋裂谷 | 第57页 |
5.1.2 被动大陆边缘: | 第57-58页 |
5.1.3 弧内(裂陷)盆地: | 第58-59页 |
5.1.4 弧后(裂陷)盆地和弧间(裂陷)盆地: | 第59页 |
5.2 盆地类型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3 盆地演化 | 第60-62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