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其他学科论文--中医泌尿学论文

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与肾损害指标关系研究
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前言第11-12页
文献综述第12-29页
    1 西医学研究及国内外现状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尿酸性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尿酸性肾病的病因病机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尿酸性肾病的临床表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 鉴别诊断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 尿酸性肾病的漏诊、误诊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7 尿酸性肾病的治疗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8 结语第19页
    2 尿酸性肾病中医学发展情况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病因病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近年来病因病机的研究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 中医药论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中药治疗的现代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5 中医特色治疗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6 结语第22-2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4-29页
对象与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1 病例来源第29页
    2 诊断标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西医诊断标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第29页
    3 病例入选标准第29页
    4 病例排除标准第29页
    5 临床资料第29-30页
    6 统计方法第30-31页
结果第31-42页
    1 一般情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性别分布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年龄分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家族史第32-33页
    2 主要症状第33-34页
    3 尿酸性肾病证候分布规律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本虚证分布规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标实证分布规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本虚标实证分布情况第36-37页
    4 各证型与肾损害指标的比较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蛋白尿分布情况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 血清胱抑素C的比较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 β2-微球蛋白的比较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 尿微量白蛋白的比较第41-42页
讨论第42-44页
    1 一般情况讨论第42页
    2 症状分布讨论第42页
    3 证候分布讨论第42-43页
    4 中医证候与肾损害指标的关系第43-44页
结论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6页
致谢第46-47页
附录第47-50页
    附录1 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型第47-49页
    附录2 英文缩写词第49-50页
    附录3 调查表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刘爱民教授辨治寒热错杂型痤疮的经验
下一篇: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