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论述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自然条件优越 | 第11-12页 |
1.1.2 政治环境成熟 | 第12页 |
1.1.3 国家公园效益显著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基础 | 第14-16页 |
2 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模式 | 第16-26页 |
2.1 设施建设与理念融合 | 第16-18页 |
2.1.1 紧扣国家公园核心理念 | 第16-17页 |
2.1.2 融入藏民族文化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2 制度建设与体制研究 | 第18-23页 |
2.2.1 体制研究 | 第18-20页 |
2.2.2 制度建设 | 第20-23页 |
2.3 创新建设与功能完善 | 第23-26页 |
2.3.1 功能完善 | 第23-24页 |
2.3.2 创新建设 | 第24-26页 |
3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模式 | 第26-35页 |
3.1 保护类型 | 第26-32页 |
3.1.1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| 第26-31页 |
3.1.2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| 第31-32页 |
3.2 保护功能 | 第32-34页 |
3.2.1 保护规划 | 第32页 |
3.2.2 保护措施 | 第32-34页 |
3.3 保护成果 | 第34-35页 |
4 普达措国家公园科研管理模式 | 第35-38页 |
4.1 科研范畴 | 第35-36页 |
4.1.1 科研目的与方向 | 第35页 |
4.1.2 科研特点 | 第35-36页 |
4.2 科研功能 | 第36-37页 |
4.2.1 原有资源利用 | 第36页 |
4.2.2 借助外联机构 | 第36页 |
4.2.3 科研应用 | 第36页 |
4.2.4 平台提供 | 第36-37页 |
4.3 科研成果 | 第37-38页 |
5 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模式 | 第38-47页 |
5.1 旅游规划 | 第38页 |
5.1.1 主题定位 | 第38页 |
5.1.2 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8页 |
5.1.3 景点设置 | 第38页 |
5.2 运行模式 | 第38-40页 |
5.2.1 线路设置 | 第39页 |
5.2.2 运营系统建设 | 第39-40页 |
5.3 经营管理 | 第40-47页 |
5.3.1 机构设置 | 第40-42页 |
5.3.2 模块化分工 | 第42页 |
5.3.3 高层人事管理 | 第42页 |
5.3.4 员工队伍建设 | 第42-43页 |
5.3.5 品牌塑造 | 第43-47页 |
6 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模式 | 第47-52页 |
6.1 社区基本情况 | 第47-48页 |
6.1.1 生活条件简陋,经济水平较低 | 第47-48页 |
6.1.2 文化水平偏低 | 第48页 |
6.1.3 法律意识淡薄 | 第48页 |
6.2 社区发展模式 | 第48-50页 |
6.2.1 资金反哺 | 第48-49页 |
6.2.2 就业安排 | 第49-50页 |
6.2.3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| 第50页 |
6.2.4 商业项目投资 | 第50页 |
6.3 社区发展成果 | 第50-52页 |
6.3.1 促进了地区稳定 | 第50-51页 |
6.3.2 社区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| 第51页 |
6.3.3 探索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新模式 | 第51-52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52-55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2-53页 |
7.1.1 梳理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建设模式 | 第52页 |
7.1.2 分析了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| 第52页 |
7.1.3 探索了普达措国家公园科研环保模式 | 第52页 |
7.1.4 创新点 | 第52-53页 |
7.2 研究不足 | 第53-54页 |
7.2.1 摸着石头过河 | 第53页 |
7.2.2 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刚刚起步 | 第53页 |
7.2.3 国家公园建设与A级景区创建的融合度不够深入 | 第53-54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54-55页 |
7.3.1 社区发展模式探索 | 第54页 |
7.3.2 中国大陆国家公园功能模式探索 | 第54页 |
7.3.3 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新方向研究 | 第54页 |
7.3.4 文化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