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1-14页 |
第2章 鼠伤寒沙门菌spv基因荧光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 | 第14-40页 |
2.1 材料 | 第14-17页 |
2.1.1 菌株、质粒 | 第14-15页 |
2.1.2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15-16页 |
2.1.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| 第16-17页 |
2.2 方法 | 第17-33页 |
2.2.1 技术路线 | 第17-22页 |
2.2.2 eGFP基因(含启动子终止子)的合成及克隆 | 第22-26页 |
2.2.3 HOK基因的调取及克隆 | 第26-28页 |
2.2.4 spvB及spvC基因的调取及克隆 | 第28-32页 |
2.2.5 电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入沙门氏菌 | 第32-33页 |
2.2.6 质粒稳定性评价 | 第33页 |
2.3 结果 | 第33-38页 |
2.3.1 PCR合成eGFP基因(含启动子终止子) | 第33-34页 |
2.3.2 eGFP基因(含启动子终止子)的克隆及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3.3 hok/sok-par ED(简称HOK)基因的调取 | 第35页 |
2.3.4 hok/sok-par ED(简称HOK)基因的克隆 | 第35-36页 |
2.3.5 spvB及spvC基因的调取 | 第36页 |
2.3.6 spvB及spvC基因的克隆 | 第36-37页 |
2.3.7 平板计数法测量质粒稳定性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4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沙门氏菌质粒毒力基因spvC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| 第40-53页 |
3.1 材料 | 第40-42页 |
3.1.1 菌株 | 第40页 |
3.1.2 细胞株 | 第40页 |
3.1.3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40-41页 |
3.1.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| 第41-42页 |
3.2 方法 | 第42-46页 |
3.2.1 细菌培养及定量 | 第42-43页 |
3.2.2 细胞的分组及培养 | 第43页 |
3.2.3 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3.2.4 细胞爬片制备及DAPI染色 | 第44页 |
3.2.5 Caspase-3/7 活性的检测 | 第44页 |
3.2.6 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通路蛋白分子表达水平 | 第44-45页 |
3.2.7 胞内菌计数 | 第45页 |
3.2.8 统计学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3 结果 | 第46-50页 |
3.3.1 DAPI荧光染色观察凋亡过程中细胞核形态学改变 | 第46-47页 |
3.3.2 Promega荧光素酶发光法检测Caspase3/7 活性 | 第47-48页 |
3.3.3 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通路蛋白分子表达水平 | 第48-49页 |
3.3.4 胞内菌计数结果 | 第49-50页 |
3.4 讨论 | 第50-53页 |
第4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3-54页 |
4.1 结论 | 第53页 |
4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综述 | 第58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