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5-17页 |
2.1.1 原料 | 第15页 |
2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15-16页 |
2.1.3 试剂 | 第16-1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7-27页 |
2.2.1 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
2.2.2 制备蛹虫草固体菌种 | 第18页 |
2.2.2.1 配制斜面和平板固体培养基 | 第18页 |
2.2.2.2 子实体分离菌种培养和转接培养 | 第18页 |
2.2.3 制备蛹虫草液体菌种 | 第18-19页 |
2.2.3.1 配制蛹虫草液体培养基 | 第18页 |
2.2.3.2 接种和培养 | 第18-19页 |
2.2.4 杂粮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实验 | 第19页 |
2.2.5 不同条件下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的培养 | 第19-20页 |
2.2.5.1 接种量 | 第19页 |
2.2.5.2 料液比 | 第19页 |
2.2.5.3 培养基配比 | 第19页 |
2.2.5.4 加奶粉量 | 第19页 |
2.2.5.5 光照时长 | 第19-20页 |
2.2.6 不同培养条件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20-25页 |
2.2.6.1 虫草素和腺苷的优化提取及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.6.2 虫草酸的优化提取及测定 | 第21-23页 |
2.2.6.3 虫草多糖的优化提取及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.6.4 总黄酮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7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的培养工艺参数优化 | 第25-26页 |
2.2.7.1 指标测定 | 第25页 |
2.2.7.2 构建综合评分 | 第25-26页 |
2.2.7.3 Box-Behnken试验设计 | 第26页 |
2.2.8 数据处理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50页 |
3.1 不同培养条件对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27-45页 |
3.1.1 虫草素和腺苷的优化提取 | 第27-31页 |
3.1.1.1 虫草素和腺苷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| 第27-28页 |
3.1.1.2 单因素试验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1.1.3 响应曲面法优化虫草素提取条件 | 第29-31页 |
3.1.1.4 验证实验 | 第31页 |
3.1.2 虫草酸的优化提取 | 第31-35页 |
3.1.2.1 D-甘露醇的吸收光谱扫描 | 第31页 |
3.1.2.2 虫草酸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| 第31-32页 |
3.1.2.3 单因素试验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1.2.4 响应曲面法优化虫草酸提取条件 | 第33-35页 |
3.1.2.5 验证试验 | 第35页 |
3.1.3 虫草多糖的优化提取 | 第35-40页 |
3.1.3.1 葡萄糖吸收光谱扫描 | 第35-36页 |
3.1.3.2 葡萄糖的标准曲线 | 第36页 |
3.1.3.3 单因素试验对虫草多糖得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1.3.4 响应曲面法优化虫草多糖提取条件 | 第37-40页 |
3.1.3.5 验证实验 | 第40页 |
3.1.4 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| 第40-41页 |
3.1.5 不同培养条件对考察指标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3.1.6 实验方法学考察 | 第44-45页 |
3.2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的培养工艺参数优化 | 第45-50页 |
3.2.1 Box-Behnken试验结果 | 第45-47页 |
3.2.2 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2.3 验证实验 | 第48-50页 |
4 讨论 | 第50-56页 |
4.1 不同培养条件下MCMHS功效成分的优化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50-52页 |
4.1.1 虫草素的优化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4.1.2 虫草酸的优化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50-51页 |
4.1.3 虫草多糖的优化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51-52页 |
4.1.4 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| 第52页 |
4.2 不同培养条件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2.1 接种量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2 料液比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2.3 培养基配比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4 光照时长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2.5 加奶粉量对功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3 杂粮蛹虫草菌丝共生体的培养工艺参数优化 | 第54-56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综述 | 第61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