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组合结构论文

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承压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符号说明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3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钢管混凝土柱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有限元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确定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验证模型可靠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建立新模型,计算并分析模型的荷载-位移曲线图形特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推导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子轴压和偏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第21-23页
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模型第23-35页
    2.1 线弹性本构模型第23-24页
    2.2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增量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全量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第25-26页
    2.3 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塑性本构模型第26页
    2.4 弥散裂纹混凝土模型(CONCRETE SMEARED CRACKING MODEL)第26-27页
    2.5 混凝土脆性破裂模型(CONCRETE BRITTLE CRACKING MODEL)第27页
    2.6 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(CONCRETE DAMAGE PLASTICITY MODEL)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约束再生混凝土塑性性能的定义:第28-31页
    2.7 钢材本构模型第31-35页
第三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承压性能分析研究第35-66页
    3.1 课题组前期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实验简介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方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验现象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实验结论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类似的其他研究者成果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实验分析总结第43-44页
    3.2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参数确定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建模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模型材料属性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单元类型的选择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单元网格划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单元截面接触定义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荷载及边界条件第51页
    3.3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模型验证第51-55页
    3.4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有限元扩展参数分析第5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承压性能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含钢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长细比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偏心距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第62-66页
第四章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受压承载力计算第66-72页
    4.1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总结第66-68页
    4.2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第68-70页
    4.3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第70-72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-75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3-75页
参考文献第75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装配式PC填充墙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
下一篇:饱和软土基坑稳定性及分区开挖力学效应研究--以上海世博地下变电工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