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历史学视角 | 第12-13页 |
1.2.2 经济学视角 | 第13-14页 |
1.2.3 政治学视角 | 第14-15页 |
1.2.4 法学视角 | 第15-16页 |
1.2.5 简要评述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(图)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进的多学科视角 | 第20-28页 |
2.1 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调整的历史学视角 | 第20-22页 |
2.1.1 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历史演进 | 第20-21页 |
2.1.2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动态 | 第21-22页 |
2.2 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变化 | 第22-24页 |
2.2.1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2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| 第23-24页 |
2.2.3 对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变化的不同认知 | 第24页 |
2.3 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发展的政治学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3.1 中央与地方关系背后的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.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| 第25-28页 |
第3章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与央地协同关系 | 第28-36页 |
3.1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的历程 | 第28-30页 |
3.1.1 1993 年—2013 年间的税制改革 | 第28-29页 |
3.1.2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 | 第29-30页 |
3.2“营改增”之后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 | 第30-32页 |
3.2.1“营改增”改革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调整后对地方财力影响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“营改增”条件下的央地财政收入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增值税收益分享比例及相关配置机制 | 第32-33页 |
3.3.1“营改增”之后央地税收收益分配比例的设想 | 第32-33页 |
3.3.2 根据地区税收收入差别确定增值税分享比例 | 第33页 |
3.4“营改增”的问题制度解决途径 | 第33-36页 |
第4章“营改增”之后调整央地协同关系的可能路径 | 第36-44页 |
4.1 现行的分税格局需要进行调整 | 第36-38页 |
4.1.1“营改增”对现行地方税体系的现实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1.2 明确地方政府主体税种,重构地税体系 | 第37-38页 |
4.2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| 第38-41页 |
4.2.1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| 第38-40页 |
4.2.2“营改增”税制改革的几点不足 | 第40-41页 |
4.3 促进分税制下的央地财政体系重构 | 第41页 |
4.3.1 调整财权划分思路 | 第41页 |
4.3.2 完善共享税分配体系 | 第41页 |
4.4 综合考虑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 | 第41-44页 |
4.4.1“营改增”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再配置 | 第41-42页 |
4.4.2 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纵向权力关系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协同治理下央地“合作伙伴”关系建设路径 | 第44-50页 |
5.1 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治权 | 第44-45页 |
5.1.1 深化机构改革,理顺国税与地税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5.1.2 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权协同关系 | 第45页 |
5.2 从职能优化视角来重新界定央地协同关系 | 第45-47页 |
5.2.1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事权、财权与税权关系 | 第45-46页 |
5.2.2 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调整央地关系 | 第46-47页 |
5.3 优化“营改增”后的配套措施,推动区域发展 | 第47-48页 |
5.3.1 加快地区现代产业体构建 | 第47页 |
5.3.2 做大服务型制造业 | 第47-48页 |
5.3.3 做强工业服务业 | 第48页 |
5.4“营改增”推进央地税权、财权与事权匹配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6.1 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50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