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大气科学(气象学)论文--气候学论文--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论文

黑龙江省近百年LUCC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0-22页
    1.4 本文特色与创新第22-23页
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3-33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黑龙江省自然环境概况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概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黑龙江省生态建设概况第27-28页
    2.2 数据来源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利用/土地覆被数据获取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气象数据获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其他数据获取第31-33页
第3章 研究方法第33-41页
    3.1 线性回归分析第33页
    3.2 地图数字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地图扫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间配准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手工矢量化第34页
    3.3 遥感信息解译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遥感影像预处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遥感图像增强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遥感影像分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遥感信息提取第36-38页
    3.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第38页
    3.5 气候倾向率第38页
    3.6 OMR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3.7 经验正交分解第39页
    3.8 克里格插值第39页
    3.9 方差分析第39-41页
第4章 黑龙江省LUCC时空变化特征第41-56页
    4.1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/覆被空间格局重建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1900s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重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1950s和 2010s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重建第42-44页
    4.2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/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第44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/覆被面积时序变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/覆被空间变化特征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黑龙江省LUCC空间分布特征第50-53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53-56页
第5章 LUCC对区域气温及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第56-68页
    5.1 黑龙江省气温变化趋势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测气温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再分析气温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OMR气温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第60-62页
    5.2 黑龙江省LUCC对气温空间特征的影响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黑龙江省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LUCC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LUCC对区域气温分布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6章 LUCC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68-75页
    6.1 MATLAB数值计算与方案设计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MATLAB简介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实验提出及目的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方案设计第69页
    6.2 LUCC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耕地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森林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草地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湿地覆被比例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7章 LUCC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及贡献第75-90页
    7.1 WRF模式与试验设计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WRF模式简介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实验设计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WRF模式输入数据预处理第77-78页
    7.2 对比实验模拟结果检验第78-80页
    7.3 LUCC对区域气温变化的贡献第80-8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1900s~2010s黑龙江省气温变化特征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黑龙江省LUCC对区域气温的影响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草地转耕地对区域气温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湿地转耕地对区域气温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森林转草地对区域气温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6 森林转耕地对区域气温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7 典型LUCC过程地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对比第87-88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88-90页
第8章 LUCC对区域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90-110页
    8.1 黑龙江省LUCC对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地表反照率变化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净辐射通量变化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3 感热通量变化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8.1.4 潜热通量变化第93-94页
    8.2 草地转耕地对区域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地表反照率变化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净辐射通量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感热通量变化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4 潜热通量变化第97页
    8.3 湿地转耕地对区域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地表反照率变化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净辐射通量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感热通量变化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4 潜热通量变化第100-101页
    8.4 森林转草地对区域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地表反照率变化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净辐射通量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8.4.3 感热通量变化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8.4.4 潜热通量变化第103-104页
    8.5 森林转耕地对区域气温变化的物理机制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8.5.1 地表反照率变化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8.5.2 净辐射通量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8.5.3 感热通量变化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8.5.4 潜热通量变化第106-107页
    8.6 典型LUCC过程对区域气温影响的物理机制对比第107-108页
    8.7 本章小结第108-110页
结论与展望第110-114页
    主要结论第110-112页
    不足与展望第112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2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4-125页
致谢第125-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用地扩展的热岛效应遥感定量估算及其气候特征研究
下一篇:气候变化和LUCC对黑土区典型流域干旱影响的定量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