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2.1 捷联惯导系统发展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2.2 导航计算机和微机电系统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3 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| 第13页 |
1.2.4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导航计算机总体设计 | 第16-23页 |
2.1 总体设计 | 第16-18页 |
2.1.1 惯性导航基本原理 | 第16页 |
2.1.2 导航计算机方案设计 | 第16-18页 |
2.1.2.1 系统功能需求 | 第16-17页 |
2.1.2.2 系统架构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2 导航计算机核心器件选型 | 第18-22页 |
2.2.1S3C2410 ARM微处理器介绍 | 第18-20页 |
2.2.2 EP3C25 FPGA可编程门阵列介绍 | 第20-2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导航计算机的硬件设计 | 第23-39页 |
3.1 硬件设计平台简介 | 第23页 |
3.2 导航计算机硬件原理设计 | 第23-36页 |
3.2.1 硬件框架介绍 | 第23-24页 |
3.2.2 数据输入通路设计 | 第24-28页 |
3.2.3 导航计算机板设计 | 第28-36页 |
3.2.3.1 电源模块 | 第29-30页 |
3.2.3.2 导航计算机复位电路 | 第30页 |
3.2.3.3 时钟电路 | 第30-31页 |
3.2.3.4 EEPROM存储电路 | 第31页 |
3.2.3.5 异步串行接口电路 | 第31-32页 |
3.2.3.6 SDRAM存储电路 | 第32-33页 |
3.2.3.7 Flash存储器电路 | 第33-34页 |
3.2.3.8 JTAG接口电路 | 第34-35页 |
3.2.3.9 ARM微处理器与FPGA的互联设计 | 第35-36页 |
3.3 导航计算机PCB图设计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导航计算机的逻辑实现 | 第39-53页 |
4.1 关于FPGA的逻辑实现 | 第39-51页 |
4.1.1 UART设计 | 第41-45页 |
4.1.2 时钟分频模块设计 | 第45页 |
4.1.3 模数转换通道逻辑设计 | 第45-47页 |
4.1.3.1 A/D模块读写时序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1.3.2 A/D模块功能实现 | 第46-47页 |
4.1.4 GPS数据接收模块 | 第47-51页 |
4.2 ARM和FPGA的通讯 | 第51-5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导航计算机的软件设计 | 第53-67页 |
5.1 导航计算机的软件平台 | 第53-59页 |
5.1.1 Linux嵌入式系统简介 | 第53-54页 |
5.1.2 Linux的移植 | 第54-59页 |
5.1.2.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| 第54-55页 |
5.1.2.2 Boot-loader设计和编译 | 第55-56页 |
5.1.2.3 编译Linux内核 | 第56页 |
5.1.2.4 构建根文件系统 | 第56-57页 |
5.1.2.5 ARM Linux的移植 | 第57-59页 |
5.2 Linux下驱动程序设计 | 第59-65页 |
5.2.1 Linux下硬件驱动简介 | 第59页 |
5.2.2 嵌入式Linux中I2C驱动程序设计 | 第59-61页 |
5.2.3 嵌入式Linux中UART驱动程序设计 | 第61-65页 |
5.3 导航计算机功能测试 | 第65-66页 |
5.3.1 A/D转换数据精度分析 | 第65页 |
5.3.2 陀螺数据采集测试 | 第65-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