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 (光)电解水原理 | 第16-18页 |
1.2.1 电催化裂解水原理 | 第16-17页 |
1.2.2 光电催化裂解水原理 | 第17-18页 |
1.3 过渡金属磷化物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 TiO_2基纳米阵列光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| 第21-30页 |
2.1 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1.1 实验药品与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1.2 电极的制备工艺 | 第22-24页 |
2.1.2.1 磷化镍纳米片/泡沫镍电极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2.1.2.2 磷化钴纳米线/钛片电极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1.2.3 镍钴磷纳米线阵列/泡沫镍电极的制备 | 第23页 |
2.1.2.4 铂碳电极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1.2.5 氧化钛/钒酸铋纳米阵列电极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1.2.6 氧化钛/钒酸铋/磷酸钴纳米阵列电极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2 样品表征手段 | 第24-30页 |
2.2.1 形貌和结构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2.2 物相和成分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.3 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27-28页 |
2.2.4 光电催化裂解水性能表征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磷化镍(钴)纳米结构电极的结构与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| 第30-35页 |
3.1 磷化镍纳米片的结构与电催化性能 | 第30-32页 |
3.1.1 形貌与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1.2 电催化性能 | 第31-32页 |
3.2 磷化钴纳米线的结构与电催化性能 | 第32-34页 |
3.2.1 形貌与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2.2 电催化性能 | 第33-3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镍钴磷纳米线阵列的电催化性能与成分调控 | 第35-44页 |
4.1 形貌、成分与结构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2 CV循环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3 CV循环增强电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| 第40-42页 |
4.4 成分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氧化钛/钒酸铋纳米阵列光阳极的结构与光电解水性能研究 | 第44-51页 |
5.1 形貌与结构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 钒酸铋厚度对光电解水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5.3 助催化剂对光电解水性能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5.3.1 光学性能与光电流曲线 | 第48页 |
5.3.2 电学性能与光电解水产氢性能 | 第48-49页 |
5.3.3 能带结构与光电解水机理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6.1 结论 | 第51-52页 |
6.2 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