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| 1.1 AM真菌研究概况 | 第12页 |
| 1.1.1 AM真菌概述及其生态功能 | 第12页 |
| 1.1.2 AM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| 第12页 |
| 1.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1.2.1 DSE真菌形态学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DSE真菌多样性 | 第13页 |
| 1.2.3 DSE 真菌分类地位 | 第13页 |
| 1.2.4 DSE真菌生态分布 | 第13页 |
| 1.2.5 DSE真菌黑色素 | 第13-14页 |
| 1.3 宿主植物 | 第14页 |
| 1.4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白洋淀湿地植物AM真菌多样性 | 第16-22页 |
| 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2.1.1 样地简介 | 第16页 |
| 2.1.2 样品采集 | 第16页 |
| 2.1.3 AM真菌分离鉴定 | 第16-17页 |
| 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7-20页 |
| 2.2.1 AM真菌种质资源 | 第17-19页 |
| 2.2.2 AM真菌主要形态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2.3 讨论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白洋淀湿地植物AM真菌和DSE分布状况 | 第22-29页 |
| 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3.1.1 样品采集 | 第22页 |
| 3.1.2 AM 真菌和 DSE 定殖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3.1.3 数据分析 | 第23页 |
| 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3.2.1 AM真菌共生结构 | 第23-24页 |
| 3.2.2 DSE共生结构 | 第24-26页 |
| 3.2.3 AM 真菌和 DSE 相关性分析 | 第26页 |
| 3.2.4 水分条件对芦苇AM和DSE真菌侵染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3.3 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第4章 白洋淀湿地植物DSE物种多样性 | 第29-41页 |
| 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4页 |
| 4.1.1 样品采集 | 第29页 |
| 4.1.2 DSE分离纯化 | 第29-30页 |
| 4.1.3 DSE菌株形态观察 | 第30-31页 |
| 4.1.4 DSE菌株分子鉴定 | 第31-32页 |
| 4.1.5 DSE真菌多样性测度 | 第32-34页 |
| 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4.2.1 DSE菌株分离数量 | 第34页 |
| 4.2.2 DSE真菌群落组成 | 第34页 |
| 4.2.3 DSE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4-37页 |
| 4.2.4 不同湿地植物DSE物种多样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4.3 讨论 | 第38-41页 |
| 4.3.1 DSE真菌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| 第38-39页 |
| 4.3.2 DSE真菌与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关系 | 第39-41页 |
| 第5章 重金属抗性DSE菌株筛选 | 第41-48页 |
| 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| 5.1.1 菌株与培养基 | 第41-42页 |
| 5.1.2 DSE重金属抗性菌株筛选 | 第42页 |
| 5.1.3 重金属抗性菌株生物量测定 | 第42页 |
| 5.1.4 重金属抗性菌株黑色素含量测定 | 第42-43页 |
| 5.2 试验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5.3 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