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2 土壤盐化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4页 |
1.2.3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4页 |
1.3 植物MYB转录因子 | 第14-17页 |
1.3.1 MYB转录因子的起源与进化 | 第14-15页 |
1.3.2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 | 第15页 |
1.3.3 MYB转录因子的功能 | 第15-17页 |
1.4 蒺藜苜蓿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4.1 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| 第17页 |
1.4.2 蒺藜苜蓿在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4.3 蒺藜苜蓿功能基因组学方面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的发掘与鉴定 | 第22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2.3 实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41页 |
2.3.1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的发掘 | 第24-36页 |
2.3.2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3.3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的染色体定位及复制分析 | 第37-40页 |
2.3.4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蒺藜苜蓿的非生物胁迫转录组测序研究 | 第42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2-48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3.2.2 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 | 第43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43-44页 |
3.2.4 实验试剂 | 第44-45页 |
3.2.5 试验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62页 |
3.3.1 蒺藜苜蓿的转录组测序 | 第48-50页 |
3.3.2 蒺藜苜蓿非生物胁迫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3.3 蒺藜苜蓿转录组数据的功能注释分析 | 第53-61页 |
3.3.4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模式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4章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调控机制研究 | 第64-75页 |
4.1 引言 | 第64页 |
4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5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64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64-65页 |
4.2.3 实验方法 | 第65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4页 |
4.3.1 蒺藜苜蓿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 | 第65-68页 |
4.3.2 蒺藜苜蓿基因调控网络模块分析 | 第68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75-78页 |
5.1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鉴定 | 第75-76页 |
5.2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| 第76-77页 |
5.3 蒺藜苜蓿R2R3-MYB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调控机制 | 第77-78页 |
结论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