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22页 |
一、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| 第7-9页 |
(一)选题缘起 | 第7页 |
(二)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| 第7-9页 |
二、主要研究资料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9-22页 |
(一)主要研究资料概览 | 第9-12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2-22页 |
第一章 宗派无偏向简述 | 第22-38页 |
1.1 宗派无偏向概况 | 第22-33页 |
1.1.1 宗派无偏向的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1.1.2 19 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的主要代表人物 | 第23-28页 |
1.1.3 20 世纪至今宗派无偏向的弘扬者及其事业 | 第28-33页 |
1.2 19 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的特点及影响 | 第33-38页 |
1.2.1 19 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的特点 | 第33-35页 |
1.2.2 19 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第二章 19世纪德格地区宗派无偏向之宗教根源 | 第38-48页 |
2.1 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 | 第38-42页 |
2.1.1 从印度佛教发展史的角度出发 | 第38-39页 |
2.1.2 从西藏佛教发展史及佛教理论的角度出发 | 第39-42页 |
2.2 佛教与苯教之间及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分歧的存在 | 第42-48页 |
2.2.1 佛教传入藏区后与苯教的冲突 | 第42-44页 |
2.2.2 藏传佛教各宗派之间分歧的长期存在 | 第44-48页 |
第三章 宗教精英人士对宗派无偏向的影响 | 第48-65页 |
3.1 辛饶沃色尊者 | 第48-53页 |
3.1.1 辛饶沃色尊者的生平及其与宗派无偏向倾向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3.1.2 《修行解脱之甘露》与《宗派无偏向源流》 | 第49-53页 |
3.2 仁增晋美林巴尊者 | 第53-56页 |
3.2.1 仁增晋美林巴尊者的生平 | 第53-54页 |
3.2.2 仁增晋美林巴尊者对宗派无偏向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3 从两幅德格印经院所藏版画出发探讨宗教精英的贡献 | 第56-65页 |
3.3.1 增拉蒋扬所绘之蒋扬钦哲旺波唐卡 | 第56-59页 |
3.3.2 嘉绒拉堪所绘之工珠·云丹嘉措唐卡 | 第59-65页 |
第四章 德格地区对宗派无偏向的孕育 | 第65-80页 |
4.1 德格地区的地理及政治环境 | 第65-72页 |
4.1.1 德格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| 第65-66页 |
4.1.2 德格地区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氛围 | 第66-72页 |
4.2 德格地区的宗教传统 | 第72-80页 |
4.2.1 苯教及藏传佛教各派寺院在德格地区的分布 | 第72-77页 |
4.2.2 德格印经院及德格地区部分寺院的建立与发展 | 第77-80页 |
结语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