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肢体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
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部分 前言 | 第13-22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2 脑卒中治疗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1 脑卒中病因病机 | 第14-15页 |
2.2 脑卒中的中西医治疗 | 第15-16页 |
3 表面肌电技术的应用 | 第16-20页 |
3.1 表面肌电技术原理 | 第16-18页 |
3.2 表面肌电技术评估偏瘫肢体功能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3.3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表面肌电相关特征 | 第19-20页 |
3.4 推拿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表面肌电相关特征 | 第20页 |
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2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4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2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22-29页 |
1 研究对象 | 第22-24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22页 |
1.2 病例选择 | 第22-24页 |
1.2.1 诊断标准 | 第22页 |
1.2.2 纳入标准 | 第22-23页 |
1.2.3 排除标准 | 第23页 |
1.2.4 脱落标准 | 第23页 |
1.2.5 剔除标准 | 第23-24页 |
1.2.6 病例剔除和脱落的处理 | 第24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24-29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实验仪器及材料 | 第24页 |
2.2.2 分组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2.3 推拿操作方法 | 第25-26页 |
(1)推拿操作方法 | 第25页 |
(2)推拿质量控制 | 第25-26页 |
2.3 肌电采集方法 | 第26页 |
2.4 观察指标 | 第26-28页 |
2.4.1 一般情况 | 第26-27页 |
2.4.2 评价指标 | 第27页 |
2.4.3 安全性评价 | 第27-28页 |
2.5 技术路线图 | 第28页 |
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部分 结果 | 第29-36页 |
1 一般资料分析 | 第29页 |
2 静息状态下SEMG指标 | 第29-30页 |
3 不同推拿手法实施后SEMG指标 | 第30-36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 | 第36-40页 |
1 静息及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下SEMG特征 | 第36-38页 |
1.1 静息状态下肢体s EMG信号特征 | 第36-37页 |
1.2 不同推拿手法下s EMG信号变化 | 第37-38页 |
2 创新点 | 第38-39页 |
3 不足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7页 |
附录A 综述 | 第4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0-61页 |
附录C 相关资料 | 第61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