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控机床误差的辨识新方法研究及补偿应用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课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数控机床误差分类 | 第14-17页 |
1.3.1 几何误差 | 第14-16页 |
1.3.2 热变形误差 | 第16页 |
1.3.3 其它误差 | 第16-17页 |
1.4 数控机床误差检测 | 第17-19页 |
1.4.1 机床几何误差检测 | 第17页 |
1.4.2 机床定位误差检测 | 第17-18页 |
1.4.3 机床温升和热变形检测 | 第18-19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6 论文主要内容及架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数控机床体积误差的高效辨识新方法研究 | 第22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2-23页 |
2.2 传统的激光干涉仪测量法 | 第23-24页 |
2.3 激光多普勒位移测量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4 激光矢量分步对角线测量法 | 第25-31页 |
2.4.1 基本思想 | 第25-26页 |
2.4.2 线性定位误差和直线度误差辨识 | 第26-28页 |
2.4.3 垂直度误差辨识 | 第28-29页 |
2.4.4 与传统的21 项误差之间的关系 | 第29-31页 |
2.5 激光矢量分步对角线法的测量及补偿实验 | 第31-37页 |
2.5.1 实验步骤 | 第31-32页 |
2.5.2 实验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5.2.1 X 轴Y 轴Z 轴误差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5.2.2 对角线误差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5.2.3 垂直度误差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数控机床体积误差的辨识精度分析 | 第38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38页 |
3.2 激光矢量法的二维应用 | 第38-42页 |
3.2.1 基本思想 | 第39-40页 |
3.2.2 理论推导 | 第40-42页 |
3.3 激光矢量法的辨识条件 | 第42-43页 |
3.4 激光矢量法的辨识精度 | 第43-45页 |
3.5 激光矢量法的改进 | 第45-47页 |
3.6 辨识精度实验 | 第47-51页 |
3.6.1 实验步骤 | 第48-49页 |
3.6.2 实验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6.2.1 线性定位误差 | 第49-50页 |
3.6.2.2 直线度误差和垂直度误差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热变形条件下的数控机床误差辨识分析 | 第53-65页 |
4.1 引言 | 第53-54页 |
4.2 测量思路 | 第54页 |
4.3 测量方法的描述 | 第54-60页 |
4.3.1 激光矢量测量技术 | 第55-56页 |
4.3.2 实验装置 | 第56-58页 |
4.3.3 实验步骤 | 第58-60页 |
4.4 数据评估 | 第60-63页 |
4.4.1 几何误差的统一标定 | 第60-61页 |
4.4.2 数据评估描述 | 第61页 |
4.4.3 测量结果和讨论 | 第61-63页 |
4.4.4 提高机床几何精度的措施 | 第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数控机床热误差辨识及其实时补偿应用 | 第65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65页 |
5.2 误差补偿的步骤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2.1 误差源的检测和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2.2 误差运动模型的建立 | 第66页 |
5.2.3 误差元素的辨识 | 第66-67页 |
5.2.4 误差补偿的执行 | 第67-68页 |
5.3 机床热误差的时序分析模型 | 第68-74页 |
5.3.1 ARMA 模型 | 第68-69页 |
5.3.2 时序模型 | 第69-74页 |
5.4 热误差实时补偿系统 | 第74-75页 |
5.5 热误差补偿结果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77-78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5页 |